
第53·54期卷头语
本期开始,《当代诗坛》诗学季刊将由当代诗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联合主办,实力雄厚的澳门大学中文系也加入了协办行列,以此结合成两岸四地的学术方阵,今後将明显加重理论篇幅,势必为中国新诗的研究和创作带来新的气象。
“首届当代诗学论坛”2007年在北师大珠海分校隆重举行,会后成立了“当代诗学论坛机制” 。在机制同仁们的努力下, 今年6月26、2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当代诗学论坛机制下继2007年珠海、2008年澳门举行的两届当代诗学论坛以来的又一次经过精心筹备、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本刊对会议的成功表示热烈地祝贺!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和诗人们采用发言人主讲、评议人点评、听众提问的国际研讨方式,回顾新世纪十年两岸四地中国新诗创作与理论的现状,探讨新诗的本体特征与建构策略,并就如何拓展新诗发展空间、寻找新的诗歌生长点,以推动两岸四地中国新诗创作与理论的深入发展与繁荣发表真知灼见,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与争鸣。对於厚重的50多篇会议论文,本刊将全部发表,分2、3期刊完,先推出第一辑,以飨读者。
四月下旬台湾诗人郑愁予应邀来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讲学,其间接受本刊专访。郑愁予先生认为,两岸文学界对华文文学、尤其是汉语新诗的研究,要淡化地域色彩, 并提出“正本清源”的学术观点。
本期“特别推荐”栏目,推出女诗人林徽因中英对照诗作专辑。“诗创作”栏目也不乏精品,另刊出屠岸(附:彭小梅诗作一辑)和李少咏(附:无障碍诗写小辑,计有余子愚、高野、高旭旺、寇洵、马万里、麦莎、贺红等七家诗作)两个专题评论。请大家品赏。
傅天虹
2010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