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当代诗坛47·48期
发布时间: 2018/7/27 16:19:05 被阅览数: 979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第47·48期卷头语

    2007年3月9日至11日,在广东珠海举行了“两岸中生代诗学高层论坛暨简政珍诗歌作品研讨会”,会议由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当代诗学会联合主办,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当代诗学会联合主办,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台湾亚洲大学文理学院、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珠海作家协会、韶关五月诗社等单位协办。与会代表来自两岩四地四十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会上,学者和诗人们对“中生代”命名问题以及与“中生代”有关联的诗学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深入的探讨,对简政珍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学术研究和讨论。
    代际划分是文学史叙述的必要课题。任何文学(诗歌)现象的出现都有它的代际基础。在这之前,对中国当代新诗的代际现象出过“中生代”、“新生代”、“第三代”、“中间代”等不同命名。这些命名的出现都是为了准确地划分不同世代的诗歌现象及认识这种诗歌现象与其它诗歌现象之间的区别与差异,为文学(诗歌)史的准确叙说提供依据。在上述各种命名中,“中生代”的命名似乎已获得多数诗人与学者的共识。它是指出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诗人群体。他们的年龄差距在1/4世纪之间。这些诗人是活跃在中国两岸四地当代诗坛的中坚力量。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研讨“中生代”的命名,是为了探求历史言说的接近准确性,但无意获取话语霸权,也不谋求整齐划一,这原是不可能的。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在“名”与“实”之间不可能划恒等号。我们的目的只是求取这种命名探讨的推进。
    这次研讨会成果丰硕,高质量的论文就提交了四十多篇。本期集中推出一个专辑,既是为了促进当代诗学研究和新诗创作的交流发展,也是为了纪念中国新诗诞生90周年,同时,也是为了纪念本刊创办20周年。因篇幅关系,未能刊出的论文稿将陆续刊出。

                                                                     屠岸  傅天虹
                                                                    2007年7月15日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当代诗坛45·46期
  • 当代诗坛43·44期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