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两岸四地对“中生代”诗人的年龄界定……傅天虹
发布时间: 2007/3/17 10:56:05 被阅览数: 2363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两岸四地对“中生代”诗人的年龄界定

傅天虹 

[  ] 这次会议缘起於我对好友,台湾“中生代”诗人简政珍一本诗集的出版推介,原只想开一个小型座谈,顺便聊聊两岸“中生代”诗学命名的异同问题,不料引起各方兴趣,促成这次两岸四地有三十多间大学的学者参与讨论的盛会,更没想到大家对“中生代”诗人的年龄界定,竟如此接近,引人深思。

[关键词] 中生代  诗人  年龄界定 

诗的“中生代”一说最早见於台湾,台湾新诗史的“代”的区隔,曾以“前行代”、“中生代”、“新世代”、来划分。“中生代”大致指出生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诗人,张默所编「台湾现代诗编目」统计,自19491972年,即己有三百九十人之多,至今都己五十岁左右,正当中年,其中一直坚持写作并获得骄人成就者有简政珍(1950年出生)、白灵(1951年出生)、苏绍连(1949年出生)等人。他们是上个世纪80年代被统称为“新世代诗人”的一群,现在则被称为“中生代”。多年来,他们在台湾诗坛的各个领域十分活跃,显然已形成一支不可低估的主要力量,例如一些重要的新诗刊物和年度诗选的“前行代”诗人逐渐引退,交由“中生代”诗人接掌;一些大学的有关学术研究机构,“中生代”学者,显然都是主力核心。

大陆诗坛多年来只有“新生代”的命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大陆“新生代”诗人大致可与台湾林耀德等人称为的“新世代”诗人对应。后来台湾的“新世代”诗人成了“中生代”诗人,而大陆的“中生代”却迟迟没有出现,直到2005年:《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5期发表了荣光启的文章《“中生代”: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地质”》。文中提到:“当代诗歌发展至新世纪初,一批主要是1960年代(也包括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生)的诗人以其独特的写作渐渐为人所瞩目。这批诗人似乎也就被界定为大陆的“中生代”诗人。成了和台湾,也包括香港澳门的“中生代”诗人无法对应的大陆的中生代诗人。下面不妨例举几位学者论文的有关阐述,我们会认为这种界定似乎尚有讨论之处。

吴思敬教授在论文的提要中指出:

“代际划分历来是文学史叙述的重要课题。“中生代”的含义应该单一化,即不把它看成是流派概念、诗群概念,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断代的时间概念,在目前可定位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诗人。这样“中生代”就成了文学史时间序列叙述的一个概念。在当前,提出“中生代”的概念,除去文学史叙述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提醒诗人和读者对当下的中年写作的关注。”

吴思敬教授在论文中还谈到:

40年代末50年代初出生的“老三届”诗人,先是以红卫兵的身份“经风雨见世面”,再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他们蒙受的欺骗,他们承受的苦难,他们痛苦而丰富的人生经历,转化为他们写作的内在驱力和深厚资源。他们的诗歌酝酿于文革后期,爆发于新时期到来之时,其中流露的对权威的叛逆,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无不可从他们生活的时代找到内在的依据。60年代出生的诗人,小时候赶上了文革,在嘈杂的革命口号与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度过了童年。但是他们在中学和大学时,却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知识结构也较为完整,他们的开放意识、他们的个体本位的出发点,使他们不仅看重写什么,更看重怎样写。而他们中有些人热衷轰动效应,制造颠覆性话题,似乎也不难看出动乱时代在他们潜意识中所埋下的“造反”与“运动”的情结。”

看来,吴思敬教授对于“中生代”诗人的时间定位和台湾是相同的。

龙彼德先生在论文中指出:

“从这份挂一漏万、极不完整的名单可以看出:“中生代”主要是以年龄段划分并归类的,大体是1950年代到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他们有这样三个共性:

个人风格已经成形。如:北岛的沉郁与冷峻,舒婷的柔美与细腻,江河的愤激与旷远,顾成的天真与迷幻,杨炼的智性与浪漫……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及其他一些诗人所写的“朦胧诗”,掀起了中国诗坛的轩然大波,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促进了新诗抒情方式的战略转移,也是一次深刻的形式美学革命。

诗观或诗歌理论已趋完善。如:简政珍强调生命的质感,追求高度精致的品味,尤对意象的经营倾注心血,善用语言歧义所产生的逸趣,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都是“意象风景”,让人感受到“诗的瞬间狂喜”,增加生存的强度与信心……

诗坛影响已获确认。如:一直活跃在台港澳与大陆的傅天虹,以坎坷的经历和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写了不少好诗……傅天虹联合友人创办的《当代诗坛》及当代诗学会,在联络广大海内外诗人,交流诗艺,造就新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经他创意并主编的“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等诗丛以“中英对照”的方式,向世界释介推荐了几百位中国的优秀诗人优秀诗作,更是名闻遐迩,有口皆碑……”③

姜耕玉教授在论文中也持相同的观点:

“以年龄段划分诗群,虽然随意简单,却也不是没有道理。比如,当下小说界“80后”,正是以群体的写作倾向而叫响。……

所谓“中生代”,我最早是从台湾诗刊的评论中见到,大致指出生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成长于六七十年代的诗人,如简政珍、罗青、萧萧、张国治、苏绍连、李敏勇、、陈义芝、白灵、冯青、席慕蓉、杜十三、向阳、焦桐等。这些诗人都是在台湾出生或幼儿时被父母带到台湾的,被称为“战后时代诗人”。按照这一年龄指向,香港中生代诗人——有黄河浪、傅天红、盼耕等,他们都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大陆去港;还有羁魂、韦鸣、胡燕青等香港本土诗人。在大陆,七八十年代处于社会转型期。从在黑夜里歌唱的食指到朦胧诗群的崛起,这批年轻的在社会转型期中登上诗坛的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可列入这一年龄段的“中生代”。当然,这一时期崭露头角的诗人,还有不少。同一年龄段的诗人有不同的走向和流派,成绩与影响也有大小之分。按我理解,只能从宽泛的时代背景上给中生代定位。通俗地说,中生代就是区别于新老一代的称谓。而在阐释这一命名时,免不了要选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诗群或流派。”④

朱寿桐教授在论文的小引中强调指出:

“今天所谓的“中生代诗人”应是指处在前有前驱先进、后有新生一代,在世代序列中处于中间状态的中年诗人,大致主要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成熟并称雄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无论在内地还是在台港澳,抑或是在其他华文文化圈中,这批诗人现今一方面已成为各路诗坛的祭酒式人物或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各路新生力量试图急切地抛离和超越的对象,某种意义上的众矢之的。将这样一个诗人群体以一个客观的世代统称起来,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弥合刚刚过去了的时代巨变和由来已久的地域分隔给这一代诗人造成的种种割据分裂,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弱纷繁复杂的流派之争和煞有介事的易帜之举给这一时代诗歌造成的种种破碎灭裂。诗歌鼓励个性,诗人赏识别致,学术研究和学术认知却不免在个性呈现和别致风格之间寻求对象的共性。“中生代诗人”的确有许多学术共性可供认知,可供发掘,可供总结,他们的群体焦虑与诗性自觉可算是最值得认知和研究的学术共性。”

台湾向明先生在论文中谈到“中生代”诗人年龄划分时说:

“自19491969年间战后出生诗人,也就是台湾俗称的五、六年级诗人,根据张默所编「台湾现代诗编目」第九编诗人出生年表统计,自19491972年,即己有三百九十人之多。这些现今最多己五十八岁至四十岁左右的诗人,而今尚有作品发表者,顶多二十五人。而一直未曾中缀创作者仅十二人左右。他们是苏绍连(1949年生)、简政珍(1950年生)、白灵(1951年生)、渡也(1953年生)、钟顺文(1953年生)、陈黎(1955年生)、詹澈(1955年生)、向阳(1955年生)、路寒袖(1958年生)、孙维民(1959年生)、陈克华(1961年生)、方群(1966年生)。……如以诗的品质言,这些至今仍on line的诗人,堪称个个有个性,个个有独特的诗风,个个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潇洒无畏的发挥。”⑥

吴开晋教授在论文中也特别提到中生代诗人的命名问题:

“二、三十年代出生的诗人,已逐渐淡出诗坛,只是以他们的作品,向世人宣示,在历史上他们做出的努力和在诗艺诗美创造上给人们的启示。而真正活跃于当今华文诗坛,为新诗的发展仍在做着前人未竟的事业,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诗人群,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出生的诗人,或称之为中生代诗人。不管这种划分是否科学,人们的认识是否一致,但这确实是一种诗坛的客观存在。但是,也有人认为,在海峡两岸四地,还有一些人出生虽早些(如抗日战争后出生的诗人),其创作活动和在诗坛发生影响的时间,是五十年代以后,也可称为中生代诗人。从大陆来看,如韩作荣、雷抒雁、骆耕野、张学梦、赵恺、叶文福,乃至叶延滨等。他们比北岛、舒婷等朦胧诗派诗人年龄略长,但他们的作品在诗坛发生影响却和朦胧诗产生的时间大体相当,因而也可称为中生代。从台湾诗坛来看,则仍可以五十年代后出生的诗人,如冯青、杜十三、简政珍、白灵等为代表,香港则有傅天虹等人。”⑦

以上几段论述已很清楚,两岸学者对“中生代”诗人的年龄界定,竟如此接近,为了促进两岸“中生代”诗学的整体发展,大陆诗坛的一些引人深思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了。 

注释:

①吴思敬〈当下诗歌的代际划分与“中生代”命名〉摘要  本次论坛2007310

②吴思敬〈当下诗歌的代际划分与“中生代”命名〉本次论坛2007310

③龙彼德论文〈“中生代”与中年写作〉本次论坛2007310

④姜耕玉论文〈桥或渡——   关于中生代的命名〉本次论坛2007310

朱寿桐教授论文〈中生代诗人的群体焦虑与诗性自觉〉本次论坛2007310

⑥向明论文〈龙种自与常人殊   对台湾中生代诗人成长及简政珍作品透视〉本次论坛2007310

⑦吴开晋论文〈中生代诗人——   新诗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次论坛2007310

 


上两条同类新闻:
  • 桥或渡—关于中生代的命名……姜耕玉
  • 中生代诗人的群体焦虑与诗性自觉……朱寿桐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