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中生代诗人-新诗发展的中坚力量……吴开晋
发布时间: 2007/3/17 10:56:49 被阅览数: 2270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中生代诗人——新诗发展的中坚力量

吴开晋 

中国的新诗,今年整整走过了九十年的历程,从1917年到1949年新诗在取代旧体诗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世界重量级的大诗人,为人类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也走过一些曲折迂回的道路。1949年以后,大陆、台湾分为两处,加以港、澳和海外华人创作群体的存在,新诗的发展各有自己独立的演变模式。但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又有其共同的质地。二、三十年代出生的诗人,已逐渐淡出诗坛,只是以他们的作品,向世人宣示,在历史上他们做出的努力和在诗艺诗美创造上给人们的启示。而真正活跃于当今华文诗坛,为新诗的发展仍在做着前人未竟的事业,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诗人群,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出生的诗人,或称之为中生代诗人。不管这种划分是否科学,人们的认识是否一致,但这确实是一种诗坛的客观存在。但是,也有人认为,在海峡两岸四地,还有一些人出生虽早些(如抗日战争后出生的诗人),其创作活动和在诗坛发生影响的时间,是五十年代以后,也可称为中生代诗人。从大陆来看,如韩作荣、雷抒雁、骆耕野、张学梦、赵恺、叶文福,乃至叶延滨等。他们比北岛、舒婷等朦胧诗派诗人年龄略长,但他们的作品在诗坛发生影响却和朦胧诗产生的时间大体相当,因而也可称为中生代。从台湾诗坛来看,则仍可以五十年代后出生的诗人,如冯青、杜十三、简政珍、白灵等为代表,香港则有傅天虹等人。

海峡两岸四地中生代诗人,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加以艺术追求的各异,艺术特质是有差别的。但是,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两岸四地以及海外华人诗界的中生代诗人,居然有一些共同之外,不管是对待客观现实世界和揭示自我内心世界方面,还是在继承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现代文化方面乃至艺术手法的运用,都具有某种相通的规律性的特征,笔者掌握材料不多,仅就读过的一些中生代诗人的作品,谈几点粗浅认识:

其一,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悲苦命运的关注与张扬自我价值和个性的相融合。

从大陆来说,北岛、舒婷等朦胧诗派的诗人,加上前边说的一些新现实主义诗派诗人,当属中生代无疑,他们的作品虽已不同于艾青、牛汉等老一辈诗人直接揭示黑暗现实,特别是“十年动乱”对人民大众的戕害,但诗中折射出的现实忧患意识和悲剧感,便具有一种撼动人心的作用。如韩作荣、雷抒雁、骆耕野、叶文福、张学梦、叶延滨等人曾引起过轰动效应的诗,以及北岛的《宣告》、《回答》、《白日梦》和写遇罗克的《结局或者开始》,舒婷的《这也是一切》、《红卫兵墓地》等,都是那一特定年代的生命的歌吟。而他们不同于前辈诗人之处,则是更多地揭示自己内心的隐秘感悟,张扬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艺术个性,北岛的《触电》、《红帆船》,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即是,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不细说。其它朦胧诗派的中青年诗人亦如是。在台湾诗人中,杜十三写矿难的《煤》,通过父女对话写带给一家人的绝望,是那样凄惋、悲壮,简致珍的“故乡四景”,虽是写家乡的风土韵味,但强调诗的生命感,指出诗如脱离人生将要沦落。张国治的《一颗米如是说》,召唤人们爱惜劳动者所创造的一切,并暗示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特征,不要被外来文化所吞没,须文蔚的《稻草人》,则以象征手法谴责盗窃人们劳动成果而受不到惩罚等等,有的作品虽比较含蓄委婉,但现实性的光芒仍存在。此外,台客、赖益成等人的作品也有上述特点。而这些诗人的多数作品,当然更多地是追求人生的价值和展示自己内心的感悟,这一点和大陆中生代诗人是一致的。港澳诗人和海外华人诗人中,对中生代诗人了解不多,其总体倾向大致相似,如傅天虹(他虽生于1947年,但创作过程和大陆台湾的中生代诗人却一致),他的一些写内心悲苦之情的诗,也折射出某些现实生活的黑暗面,有对人生困境的深深忧患,同样,更多的作品也是写不同境遇中的各种心灵感受。总体看来,这一代诗人既摆脱了老一辈诗人直抒情怀,只描写客观世界的模式,也不同于后现代一些先锋诗人进入某些玄奥、晦涩的境地,或游戏文字、调侃人生。看来中生代诗人更成熟、也更有创造性,但又不走入偏激之途。

其二,在艺术上既承袭了古老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肯于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长处,达到中西文化的结合。

首先,中生代诗人并不像先锋诗人们那样,提出什么“反传统”或“消解文化”的艺术主张,创作中虽不着力去追求某种古典神韵,但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象时常从作品的风貌中显示出来。从大陆诗人看,且不说江河、杨炼等专门花力气去写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就拿以现实题材为主的新现实主义诗派的诗人以及北岛、舒婷等人的作品为例,也可看出古老文化的影响,新现实主义诗派诗人的作品,传统的痕迹更明显一些,北岛的《古寺》,舒婷的《土地情诗》等,也同样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这些诗在意象的营造上,也有某些古典神韵,可见他们并不拒绝传统,但更多的诗作,却是从西方现代诗中吸取了创造诗美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隐喻、象征、梦幻,甚至某些潜意识手法皆引入作品中,这是大家公认的,不必赘述。而台湾的中生代诗人,同样把某些传统文化的因子注入诗中,又从西方现代诗中去吸收营养,也进入到一种中西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境地。如白灵的象征性、隐喻性很强的《钟乳石》,虽是写诗人创造诗句之艰辛,但内容也有一种“至死不悔”的古老传统神韵。被称为“标准的中文系诗人”的陈义芝,他许多篇章,或意象的创造,皆从古典诗词中吸取灵感,名篇《蒹葭》即是一例,但他又非复古,而是着力表达一种现代情愫。至于受到洛夫推崇的沈志方的《大宗师》,以及《书屋夜戏》、《禅的对话》,把古老的禅道之思融入作品,同时又体现了现代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艺术手法也有某些象征韵味或多种意象的转换叠加。还有杨平,他的诗集《空山灵雨》,从王维的禅味浓郁的山水诗中吸取了许多可以借鉴的艺术表现方式,又展示了现代人精神的多方追求,也达到了某种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境地。更为年轻的女诗人颜艾琳,她的《速度》,张默说是“极具创造的视觉诗”,这首诗现代味儿十足,表现驾车狂奔中要把一切甩掉,展示一种心灵快感,但事实上却不能把人生的许多事情抛弃。这是一种生存两难的现代意识,然而诗行的精心排列,也似乎借鉴了古代某些回文诗、图形诗的因素。香港诗人傅天虹,着力表现现代人的精神苦闷和生存环境的难以捉摸,意象的营造扑朔迷离,现代味儿也很浓,但细细剖析,仍可见他从古老文化中吸取的因子。总之,这一层次的诗人们,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有力地位,加以艺术上的广泛吸收,因而使他们的作品,既能获得较多的读者认可,又能开启新的创作之途,他们的创作实践,将为当代华文诗歌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2007227匆草于山东大学

 


上两条同类新闻:
  • 两岸四地对“中生代”诗人的年龄界定……傅天虹
  • 桥或渡—关于中生代的命名……姜耕玉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