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西方美学与台湾诗坛之连结……翁文娴
发布时间: 2007/3/17 14:56:05 被阅览数: 2282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西方美学与台湾诗坛之连结

——简政珍诗学评析

台湾成功大学  翁文娴

[  ] 简政珍的五本诗学论着令人目不暇给。其中对诗人的论述,如《放逐诗学》里的余光中、叶维廉,令读者深入一件事物内的理路,这是当代汉诗评论中,少有的典范。“简政珍诗学”在台湾诗坛学界渐成一个习惯的名词。而其《台湾现代诗美学》,除了少数诗人的成就论断,本人不甚同意外,他所呈现的美学论述与动人的诗例分析,令人震惊。读毕整部著作,我在疑惑,在台湾其它的评论领域,如艺术音乐影剧界,有如此广博引荐相关文献去释明一个美学问题,又能实际回顾到台湾本土状况印证的吗?

[关键词] 《放逐诗学》  《台湾现代诗美学》 《诗心与诗学》  意象的浮动  空隙

一、消融西方美学的多种型态

中国现代白话文学发展已是一百年。在台湾,有关文学现代性的发展,已渐有个共识:将日据时代日本人的现代观念,变成一个重要的基础。但日本文学消融了西方再影响台湾,其中,西方残留的痕迹如何?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本文只能处理1949年之后,自大陆移居或自本土成长的,运用白话汉语的诗人。汉语诗自几千年来的稳定结构中,突然蜕变,遭受西方诗无论在题材、语法、及思考、想象方式的种种冲击。那么,读诗的人,包括广大的文学教职、或专业评论者,面对这些变化出来的新品种,脑袋中针贬的尺度如何拿捏?

艾略特在他有名的〈传统与个人才具〉中宣称:“每一个国家、种族,有的不只是创作品,更常见是他们脑袋内评论事物的模式。因评论习惯带出来的缺点和限制,明显地比那些创作天才带来的多许多。”这篇在1919年的文宪,隐含着大堆日后可能开出的批评流派:诠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一篇诗作,要在读诗者的真实感受中,“诗”才会出现。“诗人”本身,也是无数文学作品的读者,我们将如何阅读?评论习惯与评论模式,如成长空气已是体内深沉的一角,当努力地吸取新鲜事物(譬如西方诗学理论),但运作时脑筋思考的程序,不自觉却还是几千年珍爱又讨厌的习惯模式,我们将如何评论眼前诗作的新鲜刻度?

相对于西方近代的文艺理论,中国的诗学便显得不成系统,大多是相应于某一现象某一诗人某一风格而出现的针贬,三几十字,蕴含了品评者毕生的功力。这些文字又爱以形象表达,充满诗意,感染力强。「诗话」的传统在现代中文学界一直未有消失,换做白话文虽然并非三几十字,但论者站在作者(诗人)同一阵线,欣赏赞叹,用有感觉的文字描摹诗作意境,以自身经验去响应对所揭示的题材。稍再扩大些,涉及诗人传记行为的记述,喜爱将行径与诗作背景连结,最后或因其行径的情意或正义或勇于抵抗强权而猜判诗境的价值。论者经验与诗题材之相应、诗人行径与论者道德判定之相应,成为诗作的诗质认定之主轴。如此的逻辑有说服力吗?但通常随评论者学养的高下而有或正或反的答案。在台湾,有名的诗人常被邀写诗集序言,这批诗人论者由于阅读与创作的视野,常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面向,及风格题材技巧的繁复比较下,说出某本诗集的份量,他们的文字感染力又强,因此,诗人评论家通常比学者更有传播力,担负发掘诗质的重任。早期如余光中、杨牧、痖弦,对晚辈提挈甚广,后来是林耀德及罗智成;商禽是前辈诗人,但近年对一些年青而前卫的诗人写评论,亦颇特异。周梦蝶没有写,但他言谈之间褒贬的精义,亦算是古典传统的本性。以他的诗作风格,居然公开宣告酷爱夏宇诗,看了不只二十次[1],算是中国古典与台湾后现代最佳的结合,夏宇瞬间崛起,与此不无多少关联。

外文能力强,留学欧美或旅居海外的学者,变成引介西方美学理论的主力。早期有李英豪〈论现代诗的张力〉[2];张汉良〈论诗的意象〉、〈论诗中梦的结构〉[3];七○年代颜元叔引进新批评方法〈细读洛夫的两首诗〉[4],特别引起轩然大波,造成一连串〈台风季〉[5]的论战,但自此后,新批评的读诗方式,亦渐深入人心。大抵早期的引介针对中文学界内严重缺乏之事物:如意象、张力、结构、史诗、诗剧、新批评方法。八○年代后,能较细致地针对某些现象、追踪诗人的西方源头,如奚密〈吠月的犬〉[6],剖析米罗的画对纪弦影响,顺带提及当年超现实主义的吸收状况;梁秉钧〈从辛笛《手掌集》看现代诗的形式与语言〉[7]剖析辛笛在出国留学前及留学后的语法变化,清晰分辨古典中文如何在语法上受西方影响将感性传递;石计生用「布尔什乔亚」的中产特性研读杨牧诗[8],原本很不易被接受的阶级文艺论被他运用得头头是道。八○年代后最大的焦点,算是罗青、林耀德、孟樊三人搜罗的后现代论述。罗青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9],林耀德用诗作及小说做实验、孟樊一篇〈后现代的理论与实际〉[10],文长三万字,俨然宣告台湾诗坛已如西方的状况。但没多久,即被奚密〈后现代的迷障〉[11]一文反驳。九○年代后,西方的来源渐渐不只是英语,何金兰运用法国文学社会学家高德曼(Goldmann)的结构模式,分析洛夫的诗[12],笔者亦有〈评论可能去到的深度〉[13],介绍法国诗论家庄皮亚李察( Jean-Pierre Richard)对波特莱尔的评论方法。波特莱尔自三○年代起,便一直主宰着中国两岸现代诗的发展,但如何深入阅读?如何了解他在法文内创造的语言之趣味?一般透过翻译,难以领悟,庄皮亚李察算是现象学流域内“意识批评”[14]的主将,文内亦有反省欧洲这套主体参与的评论法,与中国传统诗话观念可能互补之处。

引介美学理论者普通就个别诗人或诗作,相体裁衣地选取西方某一种说法来相应,但东西文化差异如此辽远,西方的论述习惯,如何可深入于汉字书写的诗之身体,产生意义?其中要注意要转化的是什么?在多位西文理论者中,笔者特别注意两位,他们长期居留西方从事教职,对于「引用西方」,更特别慎重,多加思考。而因为这态度,令他们的诗学,显出另一份重量。其一为长居美国的叶维廉、另一是居法国的熊秉明。

叶氏在六、七○年代,撰写一系列东西方诗内语法差异的问题,将英美现代诗语法所擅长的特性,譬如:强调“自我追索非我世界的知识”、“用概念命题及人为秩序的结构形式去类分存在”[15],以这种标准去要求去塑造汉语的白话诗,是否一定同样效果呢?遗憾地,中国诗自古以来,特别至最兴盛如唐诗,却是擅长“捕捉视觉事象在我们眼前的涌现及演出。诗人不站在事象与读者之间缕述分析”[16],虽然白话文已如英文有分析力,但我们运用起来便一下子忘记事象涌现的观看习惯吗?

这东西方的辨解令我们憬然有悟:原来语法不同,美感效果及审判标准大异,叶维廉虽未进一步研究现代诗人的各种语法,但他能进入两方的语言轴心去看问题,启示深远。

熊秉明在巴黎大学执教本来以雕塑家及书法家闻名,他一辈子只写过三篇诗评。[17]其一论余光中《莲的联想》内“三联句”的创造;其二论林亨泰〈风景之二〉那种极简如几何图象的句法;其三分析顾城的〈远和近〉,三篇均长二、三万字,除明显运用沙特存在主义论点解析这六首六行短诗外,其它二篇均不见引什么西方美学。相反地,熊氏还自杜甫诗及蒋捷词的句法,去拆解余光中造句的特性。此处想提出的是,一种更为宽广的西方美学消融模式:熊氏是站在西方诗学的论述方法上(特别是欧洲式的),去揭发余光中的诗之创造。同理,他之分析林亨泰亦然,全篇扣紧林氏在句法上不被理解部份,详加分析,说明他突出于中国领域之点。

诗论三篇,前两篇提出诗人句法的创造,后一篇在顾城极简的句型内写上二、三万字的生命存在见证,将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爱或疏离之诡辩,丰富阐释。熊氏的诗学议题,比一般中文学界论者,例如社会现实或人道关怀等,显得更专注在诗之为诗的本性:例如形式创造及诗人的基本实存感受,至于诗人的现实性及人文性是否不重要呢?在熊氏的诗学文字下,由于他一层一层紧扣字句进行理论推衍,能自成一个深具说服力的有机世界,读者真切感觉到文字因讯息之丰盛而美,整个社会状态与人性,并不明显说出,但读者可因诗人创出的特异美感(在熊氏视野下它们有国际价值),被吸引进到诗人的内心,社会与人文性亦不言而喻,同时存在。

二、简政珍诗学论着的意义

上文简略回顾了在台湾诗坛出版有关西方美学吸收的各种类型。笔者特别提出叶维廉及熊秉明二位,是因为他们二人的关注点及持续性。叶维廉触及一个非常难解却又影响深远的核心性问题,可惜他的语法论述,并不能像其它议题如现代与后现代,超现实或现实、殖民与本土性等可以轰动。熊秉明的“诗三篇”,除却发表时引起一些人注意外,亦无多少人想到熊氏的诗学本身之创造性,与及将议题回到「诗之为诗」的意义。

这二位定居西方大学任职,接触国际性的学术视野,关注的议题,亦自然选取在汉语诗歌发展上,可能具重要讯息的事物。白话诗已有百年历史,我们的现代诗学题目,亦应该渐渐转入某些更深沉的质地。在这个背景看简政珍的诗学论着,他在美国获博士后长期在台湾教书,面对以汉语为空气以汉语作思维的族羣,教学廿年来的环境冲击,一种如空气包围的社羣感应,也反映在简氏诗学的成果上。

相对于叶熊二位精确而清晰的议题选择,简政珍的五本诗学论着令人目不暇给[18],何况还有另外两本专着,一论音乐,一论电影[19]。这两册“题外话”,章节纲领却是一环扣一环,有结构的整个知识的论述,且不时有诗意的抉择,如以下叙述:

由于音响器材的进步,回放的音乐能展现透明度,聆听者和音乐有相当大的临即感……孤寂的聆赏,使周遭的喧嚣在门外放逐。没有“他者”在场,不必做无谓的的交谈。音响室里唯一的“他者”是音乐里的人生。能和外在的世界隔离,才能和音乐的内在世界融通。……当聆听者在音乐中诞生,他能纤细的感知乐音的波动。典型巴洛克协奏曲浮华的印象在第二乐章竟变得如此沉静悠远。在这孤寂的片刻,韦发第几发出悠悠的凉意。我们怎能轻率地说巴洛克的浮华?[20]

如此有感觉的笔触再将已成定论的音乐知识带出。在《电影阅读美学》书内,所分的章节更细致,专业的架构令人几乎忘记了他本来是诗人,只是在最后〈电影论述举例〉一章内,分析到“卧虎藏龙”这部大家都熟悉,又已惹出不少评论的电影时,我们才可以有所比较,看到简氏诗学的一贯性:周延细腻的新批评文本读法,加上长久来西方各家大师的评论素养,令他将李安阅读出太多有意思的“空隙”:

李慕白和俞秀莲的情感都和过去的阴影纠葛,语言欲语还休。两人都是真实面对人生,因此两人都在承担过去。海德格说,只有承担过去,才能在未来保持自我的存有。漫长的岁月在歉咎的心情下度过。

 

玉娇龙打乱一池春水。一个带有游戏性质的偷剑动作,一个黑衣夜行人的闪现,完全粉碎了李慕白和俞秀莲一起平静过日子的远景。她是影片大部分动作的操控者,施与者。因此她也是动作的核心。当她的举手投足牵动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时,本身潜在对立的性格有时在棱线游走,有时在明暗之际的灰蒙地带寻找未来。

 

李安的《卧虎藏龙》当然不是再重复一个老掉牙的理念和手法。他在映象的抒情性里,尝试重写一个新的文本而显现一种现代性。但现代性绝不只是科技性的发展而已,拜科技之赐,《卧虎藏龙》的动作令人赞叹,但本片更引人注意的是,映象的论述展现的歧异性。李安在观众喘不过气的间隙里,有一个稳当的声音,在重述李欧塔的理念:「现代性在于现实持续的崩解和重建,结合了不同论述而产生辩证,在论述中消解,在消解中构筑论述。」[21]

电影如文字阅读至幽微处,便可窥见诗的讯息。

《语言和文学空间》、《诗的瞬间狂喜》、《诗心与诗学》三本论着侧重说明「诗」的相关问题,如:语言和真实世界、沉默、声音、意象、叙述、比喻、符号、意识诠释、诗人的凝视、诗的都市化倾向等等。纪录了简氏对“诗”这大题目,经年累月,研究、阅读、与沈思之成果。套用他对洛夫诗作的评语:“诗作中的意象所呈现的世界不只是现实的反映,而是对现实的反应”[22],这系列的沉思文字自侧面观,也可看出台湾近二十年诗坛读者对于“什么是诗”,仍然有普遍的迷惑。一向喜欢犀利抨击别人的林耀德,意外恭恭敬敬地写下这么一段话,勾勒出简氏在这期间的创作与诗学轮廓。[23]

简政珍的三部诗集已奠定他杰出诗人的地位,而经由他的文学理论集《语言和文学空间》,中文读者也必然赞叹。他整合现象学、语言学与新批评观点汇入个人文学上的创见,使得他的文学理论丰润而舞咏有致,展露大师器宇。

 

林耀德注意到简氏的评论的三种西方学养,确实,用“整合”二字是贴切的,简氏在多次为文与对谈中,均提到不可标榜西方理论,为诗人勉强贴卷标。因而其诗论的外来观念,多是在不期然中,遇着可以加强说明的状态下才出现。否则,尽量用自己已经吸收、转化的文字,去说明一个诗坛尚待解决的问题,令读者尽可能在无隔阂(自西方或中国古典诗学)状态下明白,因此,简氏诗学比起只惯用西方语文的评论人士,更容易亲近。而这份谦厚的态度,并无损其在学术上锐利的分判能力。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1992年与93年两篇关于“放逐诗学”的论文。一写余光中、一写叶维廉。后者的诗学成就有目共赌,论到诗艺名气,大家一定举余光中。但简政珍有另外的理解,他以〈放逐的现象世界〉疏解余光中诗内的放逐意识。举出系列诗例,指出余氏诗的语言“趋近散文式的倾诉,意象留给读者的不是视觉后的余味或想象,而是在朗读时的韵律”[24],在举到〈枪眼〉一诗评语为:“诗中主旨明确,所用的叠字,如“隐隐”、“渺渺“、“翩翩”等是余光中典型的文辞,语意略嫌单薄,但藉由字的重复加强音效。以音乐潜在的动能诉求情绪”[25]这是笔者读到第一篇“贬余”而又有说服力的文字,他同时又指出音乐性的感染效果,令余光中读者“听懂了诗”。相反地,叶维廉的诗表面看缺乏社会性议题,也无明显引起共鸣的乡愁或家国内容,但简氏以〈自我而足的放逐意象〉,揭出叶诗的句构意象本身,处处隐含了放逐意旨,而并不需明显论述说明。如余光中「中国是我我是中国」之类的句型,反而令“放逐理念的阐述凌越意象沉默的本质”[26],在这角度看,叶诗的诗质效果高于余。

再进一步,简氏且将叶维廉在剖析古典诗时呈现的诗学向往,回顾到他的创作中,观察到他能“既着迷于风景诗丰硕的传统,又沉陷于心中郁结的必然结局”,遂令“放逐的母题零散播撒于不同样貌的意象”;“漫流或流荡隐约所散发的语意却弥漫于诗行。交通、船舶和港口的意象可为例。但这些意象仍然自我而足,不必攀附说明文字的批注。”[27]

但简氏的赞语并非毫无保留,他指出叶维廉最好的诗是在六、七○年代(《愁渡》时期),这时,“时空重叠的意象是他的主力”,但八○年代后,随着诗观之转变,更积极以视觉性取代文字性,“叶维廉的诗也渐丧失早期作品的稠密度”。[28]

以上花不少篇幅重述简政珍的两篇诗评,主要引出简氏诗学文字中一种精确、深入的分别能力。例如在余光中的盛名下,说出其诗质之不足,是靠音乐性造成感染共鸣。在不为人知的叶氏早期诗内,发现物象符号有丰富的讯息,吻合其所向往的诗学理想,但八○年代以后(叶氏名气越高)他的诗观念趋向万物自然呈现,诗句亦愈松疲。简氏且以为,叶维廉在引用海德格“物我相照”理论之同时,是误解海氏理论里人的价值,“被命名之物被唤回它们的物性”,人在命名中展现意义,但叶氏有所误解。[29]简氏沿着诗质要求与文字的讯息,不卑不亢地疏解褒贬二位成名前辈,令读者深入一件事物内的理路,这是当代汉诗评论中,少有的典范。

三、《台湾现代诗美学》的成就

2004年出版的《台湾现代诗美学》,光看书目就令人几乎不敢再写评论。牵涉的外国文艺理论超过150种,中文评论及诗集约一千部。读此书,除了要消化许多平日见都未见过的诗被他引论,还需一一理解这百多名西方当代有头有脸的文评家,通常是,简氏引述他们比列出台湾论者在同一议题上的缺失,读者头脑还要用力明辨,看看简政珍褒贬得有没有道理。这样一本体大思精的力作,我怀疑作者想写一部台湾现代诗的美学史,要从50年代辨解至90年代,整本书首尾同时存于脑中,写完一节定个名字,如果依一般搜寻资料的读法,沿篇名以为可择要读某部某节,必将如堕五里梦中,觉得文不对题,所有篇目只是误导,要进入此书,必须从头到尾,一字不漏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

上文介绍的七本论着已有相当可读性,令“简政珍诗学”在台湾诗坛学界渐成一个习惯的名词。但《台湾现代诗美学》,却不只是如前书有熟悉亲切之效果而已,它令人震惊。相反地,编用「美学」之名,很容易在台湾令人不敢接近,如此一本书,为诗坛而写,却未见到诗坛应有的讨论。

细心阅读,才发现简政珍在本书中有不少见解,迥异于一般诗坛公论。如果识拔鲜为人知的作者,引起的可能是喜悦;反之,若将大家地位公认的人物打下去,那么,沉默就是中国社会的必然反应了。上一节提到,简氏谦谦学养下的锐利分判能力,譬如余光中和叶维廉的评价,用整篇论文去说明一位诗人,可以慢慢疏解,使读者有理路可循。但本书的结构非如此,它是整个时代规划: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之后。每一时期出现的重要论战、西方美学流派的得失现象、美学观念下可资举例的诗人,作品呈现的优劣等,简氏在如此宽宏面向下,再无法一一证明诗作判决后的背后论述。所谓诗学品味的“一家之言”,与之共鸣者固然快乐,与之扞格者就恨得牙痒痒了,特别如果牵涉的当事人又是诗坛重量级人物,那么,沉默不理,已经是非常客气。

譬如,笔者就无法同意对商禽的圈点。说早期的诗隐喻太“迂回”,《用脚思想》时期则“诗质稀疏已经接近散文”[30];而周梦蝶只因为“山水的选择”,令他的诗有“禅境的假象”,在本质上,他是在“传统典型禅诗的情境里,远离人生”[31];至于夏宇,“她写了许多文字游戏的作品……其实这些作品,就像一些反映现实而没有美学内涵的诗作一样,当现实的问题不再,当时代走出“后现代”,这些作品也已经成为消耗品。”[32]

以上的三位人物,不幸都是在笔者的诗学论述体系下,典型的优秀创意代表[33];换做简氏的角度,他们的不足点特别被放置舞台中央以镁光灯照亮,那么,喜爱他们的读者,可能的反应是什么?

如果要在很短的篇幅下出现判语,读者赞同与否亦只能是两极,这就是中国可爱的诗话传统。幸而,简政珍说完了他的“综合结论”,书内还有许多许多篇幅,是一般人不知道的领域,新奇惊艳地张开了我们的意识,那么,彼此的「不同调」又有什么关系呢?

前文引述过艾略特的话,每一个种族有其“评论事物的模式”,通常是不自觉地,那些坚持或固执、争论或妥协,隔一个时局看,是更清晰地看见了这族羣的文化水准,与及他们传统或外来事物消融的能力。翻阅简氏这本钜着,沿着他细心剪裁过的材料,恍如看见台湾社会在五十年来努力的蜕变,出现过的各类问题。诗是语言最尖锐的反映,语言又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的表现,台湾很快地掠过的栅栏,在今日大陆急剧现代化更递中,是否将同时再度出现?这才更是阅读简氏此书的意义。

在众多纷纭的问题中,笔者选出三项来讨论。

一、五、六十年代早期现代诗立心与传统切割,急剧引进外来观念,起现实或更现实?如何在扭曲迂回的意象下保持“真挚性”?简政珍在此章结语中,提出“物象观照”的省思:“真正这个时代留下来最富美学的内涵的不是前卫戏耍的诗作,而是兼含抒情与思维的人生书写,以及黄荷生、曾贵海等人透过物象对抽象概念的哲思。”[34]

书内举曾贵海〈灯〉的几句诗,似未必成为一个时代的表率,但黄荷生〈门的触觉〉确是惊人的,他写此诗是十六岁高中生,用中学常见的数学物理名词写一首完全抽象的“门”之哲理诗,人生的反复际遇与抒情全在其中,简氏能在这样一本美学史格局的书内,慎重提及他,是非常有意义,黄荷生的思维方式已超出中国的思维传统,值得再度深入研究。[35]

二、七○年代的台湾,经“现代性”冲击一轮后反扑,拥抱乡土、重新回到中国文学的“儒家”意识:承担社会现实,批判不公、暗讽政治的高压。这些论题都很堂皇,说起来无人可反对。但在语言运用上,关于汉字白话性格与古典诗的文字完全不同,便出现了只有现实而无诗质的“诗”。但“乡土文学”之争影响深远,时人亦很难抗拒(论述正确,传统的威力深入脑海)。简氏针对这波现实浪,引介泰德(Allen Tate)所提出需要字质的张力,“字质间的张力不只是字与字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已,而是文字里穿透的人生所引起的紧张感。”如此便解决了争论许多的“张力”之艺术性问题。再如一般主张反映现实的诗作,简氏则消化了西方早有的“目的论”,出现如下的见解:“表面上,“抗议”是主动的行为,实际上,作者是被“目的”所掌控。”再引十九世纪诗人柯勒奇(Coleridge)的话:“诗的语言以及读者阅读中的心境正如一条蛇的移动,不是直线进行,而是借着蛇身的弯曲扭动,在表面朝后的动作中,凝聚了往前的力量。”诗,该面对人生还是先注重艺术效果?这些议题在每次论战中沸沸扬扬终无结果,但时隔一阵,类似的争吵又冒出来。简政珍此书最大的魅力,是将台湾诗坛(或文坛)经常费时耗力的争论,移转至一个更大的视野,参看同一命题,别国的文学家将如何理解?他在众多参照中,略为引用一、二,或稍为阐明别人说得很漂亮的句子。例如重视文字效果的,须注意文字穿透人生才有真正的张力;而重视社会效用的,则需要反省“目的论”是否只延续了个人的主观情绪。如此种种,均非常深刻。文坛上若多一些如简氏的博学长才,众人的精力便可汇注到更有效的地方。

三、以上好象已说了不少优点,但本书更大的着力,全书三分之二篇幅,是在第二部“后现代风景”的开展。“后现代”的内涵,无论在建筑、绘画、音乐、影剧、甚至经济运作、政治语言等,各领域均已无可避免地,进入这时代的主流思维里。这名词并非华人所造,于是我们在各行评论,凡涉及此只能引介欧美思想家的论点。在台湾诗坛,“后现代”三字出现过几万次,但亦各取所需,各言其是,有点瞎子摸象。是在这种背景中,我们见出本书作者用心与用功之处。

首先,他借助西方后现代学者的成果,如麦克哈尔(Brian McHale)的《后现代小说》,有七、八种流派及代表人物之研究。而屡被台湾引用的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只占其中之一。但詹明信依马克思的理论,其清晰指针马上被评论界接受,广为流传,令后现代在台湾出现某种单一的线索,却漏失了这理论进行中各项丰富迂回的景致,于此,简政珍综合其它六、七家言说,写了一篇“后现代精神概述”,列出九项不同的重点。在这样较广大的视野下,台湾有关后现代诗的讨论,如罗青、张汉良、廖咸浩、蔡源煌、钟明德、以致孟樊等人的著述,便显得是“单方面的平面观察”,而欠缺后现代精神的“双重视野”。“台湾后现代讨论会“粗糙”,主要是缺乏论证过程中的哲学厚度。”[36]

因此,论述80年代之后的诗,处在整个世界密切牵连的后现代氛围里,态度需更审慎,才可判别这一代潮流可能包覆的各方面貌。本书为这“后现代风景”,想尽各种名词与观念,诸如:“结构与空隙的调变、空隙与缝隙的牵连、意义的浮动、意象的流动性、谐拟、意象的嬉戏空间、意象不相称的衔接、苦涩的笑声、“既是亦不是”的辩证”等等。每一名目底下,并附一连串层递渐进的探讨,处处引述著名西方文评家精警句子,引人反省,甚至拍案沉思。例如法朗克(Joseph Frank)说:“意象不是图像的再现,而是将不同观念、感情统一成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某一瞬间,以空间的型态出现。”[37]因此,这意象的“符号”,其意义是浮动中的。简氏解说:“符号有别于象征,在于后者所蕴涵的意义较固定,而前者是处于浮动状态。……现、当代文学所展现的不是意象或是叙述意向所指,而是意象及叙述如何产生。产生的过程在于符号的发现与营造。换句话说,文学的趣味不只是挖掘作者所掩埋的意涵,而是发现符征产生时五彩缤纷的过程。”[38]美国诗人艾许伯瑞,就以其流动性的意象扩充诗的版图。学者波勒夫(Perloff)云:“……放在彼此流动的关系上,意象显现的状态有如“生活现象”。”简氏引申说:“人和人短暂相处,人和物以及空间的短暂机缘,无不持续的流动变异。人在不同碰触的瞬间造就因缘,但这些因缘也只是这个瞬间的存在。艾许伯瑞以意象的流动性,呈现出诗路中可能瞬间迸出的各种因缘。……在这样的思维下,诗人写诗不是操控意象,而是赋予意象的流动性。”[39]

以上较详细地呈现作者铺述某一美学理念的程序:总是先引述西方诗人或诗论家所言,又能消化、体会,再加以引申。例如他解释罗兰巴特的“切分”观念:“由于切分后各个小单元成为从既有组织中释放的自主状态,彼此游移浮动进入新的组合。各个单元的碰触是新组合的“边界”,新的意义在“边界”与“边界”的接触点产生。”接着,再引尼采的话补足:“使从未交锋的事物突然相遇。”这整个说法精微得有诗之意境。

读毕整部著作,我在疑惑,在台湾其它的评论领域,如艺术音乐影剧界,有如此广博引荐相关文献去释明一个美学问题,又能实际回顾到台湾本土状况印证的吗?小说界我们想起王德威,但王氏比起来还是偏重历史线索的传承、或社会现象探讨者多。至于触及心灵的面相、思维及意念的扞格或突破,一切更为抽象,却更包围于我们内质,骚动而不明所以的事物,所谓“美学”。在台湾,“美学”的名目不少,但列举条文各家说法的考证太多,而心被触动,那“美”的感觉真是太少了。这就是读本书的真义。

四、结 语

简政珍二十年来的诗学推动,努力在解决台湾诗坛上大大小小的疑惑、争议、纠缠难解的结。《台湾现代诗美学》一书的出版,可说是来一次总回顾,早年的现实人生与艺术性争执,晦涩或社会关怀的问题,无时无刻,总如幽灵地,每隔几年,总又出现一次,一直到“后现代”堂皇而至,所谓百家共鸣、各行其是,以前的面红耳热之辨才稍歇。

但“后现代”来了我们又是否更懂了诗?读简政珍铺列那些外国美学论着,所触及的灵魂之深邃处,我们才真的觉得汉学界,好象花许多时间,不断为了解决滋生的问题,疲于奔命,而较少往内在神秘的角落聆听。简氏引那些理论与台湾诗作互读时,我们亦隐约感到,那些诗配上原理论,总不是味儿,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想及别人的理论,原是在他们社会上出现。然则更困难的步伐是:我们中文学界,有无可能“相体裁衣”地生长出自己的美学呢?



[1] 这是1995年笔者受《台湾诗学季刊》之邀,与周梦蝶在台北诚品(敦南店)对谈,他亲自说:「不知道什么叫『后现代主义』,虽然我很喜欢女诗人夏宇的作品,认真读了二十遍都不止……」(文见笔者诗论集《创作的契机》1998年,台北唐山)

[2] 原文初刊《创世纪》第廿一期(196412月);后选入《创世纪四十年评论选》(19949月创世纪出版)。

[3] 二文参见张汉良:《现代诗论衡》(台北:幼狮文化,1979年)。

[4] 台北《中外文学》一卷119726月。

[5] 台北《中外文学》一卷219727月。

[6] 正确篇名是《从现代到当代——从米罗的《吠月的犬》谈起》,文见于奚密:《现当代诗文录》(1998年,台北联合文学出版)。

[7] 见辛笛《手掌集》书末的附录(台北新地出版1988年)

[8] 石计生:〈布尔什乔亚诗学论杨牧〉,此文收在《孟樊主编新诗批评》(1993年台北正中书局)。

[9] 罗青:《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989年,台北五四出版社)。

[10] 收录孟樊:《当代台湾新诗理论》(1998年台北扬智)。

[11] 见奚密:《现当代诗文录》(1998年,台北联合文学)。

[12] 何金兰:《文学社会学理论评析》(1989年台北桂冠)。有关高德曼评洛夫,参看〈发生论结构主义诗篇分析方法〉(1995年《第二届现代诗学会议论文集》(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出版))

[13] 此文收在翁文娴《创作的契机》(1998年,台北唐山)。

[14] 比利时诗评家乔治布莱(Geoge Poulet)搜集了十五位诗学者,他认为能将主体感觉参入评论文字中,而令理论灵动而有感染力的,他称之为「意识批评」,将十五篇综论他们代表性作品的文章集成一书,中译名《批评意识》(1993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庄皮亚李察的即属其中一位。

[15] 叶维廉,〈语法与表现〉,《比较诗学》(台北:东大1983年),参见P.27~P85

[16] 同上注。

[17]三篇文章,参见熊秉明《诗三篇》(1986年,台北允晨文化)。余光中《莲的联想》是整部诗集,不便尽引,但其余二位诗作简短,参考如下:

风景(其二)   林亨泰

防风林 

外边  还有

防风林 

外边  还有

防风林 

外边  还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罗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罗列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8] 五本诗学论着包括:一《语文与文学空间》(1989年台北汉光);二《诗的瞬间狂喜》(1991年台北时报文化);三《诗心与诗学》(1999年书林,注:此书与「瞬间狂喜」内容多重复,但新增有三篇论文);四《放逐诗学》(2003年台北联合文学);五《台湾现代诗美学》(2004年,台北扬智)。

[19] 《音乐的美学风景》(2004年台北扬智);《电影阅读美学》(增订三版,2006年台北书林)。

[20] 《音乐的美学风景》,P.89~P.90

[21] 三段分见《电影阅读美学》,P.253P.255P.267

[22] 〈洛夫作品的意象世界〉,文见《诗的瞬间狂喜》,P.242

[23] 〈以书写肯定存有——简政珍V.S.林耀德〉,文见《诗的瞬间狂喜》,P.288

[24] 〈余光中:放逐的现象学〉,文见《放逐诗学》P.56

[25] 同上篇,文见《放逐诗学》P.59

[26] 〈叶维廉:自我而足的放逐意象〉,文见《放逐诗学》P.69~P.70

[27] 同上篇,句子分见《放逐诗学》P.79~P.80

[28] 同上篇,句子参见《放逐诗学》P.98

[29] 同上篇,句子分见《放逐诗学》P.74

[30] 《台湾现代美学》P.43~P.45〈层层迂回的想象〉一节。

[31] 同上书,〈空隙中的禅〉一节,P.181~P.182。。

[32] 同上书,P.240~P.241

[33] 商禽与周梦蝶,笔者分别写过论文,如:〈商禽——包裹奇思的现实性份量〉(《当代诗学》,第二期,2006年台北教育大学),〈看那手持五多莲花的童子——读周梦蝶诗集《还魂草》〉(翁文娴《创作的契机》1998年台北唐山)。夏宇亦有专论〈如何在诗中看见思想〉(同上书)。

[34] 同上书,P.64

[35] 黄荷生一节见书中P.61P.62。有关黄荷生的论文,笔者在1993年《现代诗》四十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倾斜的少年〉及〈难懂的诗解读方法示例〉二文收入笔者《创作的契机》一书。

[36] 此句见书中P.157

[37]见书中P.195

[38]见书中P.196

[39]见书中P.197

/SPAN>

读毕整部著作,我在疑惑,在台湾其它的评论领域,如艺术音乐影剧界,有如此广博引荐相关文献去释明一个美学问题,又能实际回顾到台湾本土状况印证的吗?小说界我们想起王德威,但王氏比起来还是偏重历史线索的传承、或社会现象探讨者多。至于触及心灵的面相、思维及意念的扞格或突破,一切更为抽象,却更包围于我们内质,骚动而不明所以的事物,所谓“美学”。在台湾,“美学”的名目不少,但列举条文各家说法的考证太多,而心被触动,那“美”的感觉真是太少了。这就是读本书的真义。

四、结 语

简政珍二十年来的诗学推动,努力在解决台湾诗坛上大大小小的疑惑、争议、纠缠难解的结。《台湾现代诗美学》一书的出版,可说是来一次总回顾,早年的现实人生与艺术性争执,晦涩或社会关怀的问题,无时无刻,总如幽灵地,每隔几年,总又出现一次,一直到“后现代”堂皇而至,所谓百家共鸣、各行其是,以前的面红耳热之辨才稍歇。

但“后现代”来了我们又是否更懂了诗?读简政珍铺列那些外国美学论着,所触及的灵魂之深邃处,我们才真的觉得汉学界,好象花许多时间,不断为了解决滋生的问题,疲于奔命,而较少往内在神秘的角落聆听。简氏引那些理论与台湾诗作互读时,我们亦隐约感到,那些诗配上原理论,总不是味儿,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想及别人的理论,原是在他们社会上出现。然则更困难的步伐是:我们中文学界,有无可能“相体裁衣”地生长出自己的美学呢?



[1] 这是1995年笔者受《台湾诗学季刊》之邀,与周梦蝶在台北诚品(敦南店)对谈,他亲自说:「不知道什么叫『后现代主义』,虽然我很喜欢女诗人夏宇的作品,认真读了二十遍都不止……」(文见笔者诗论集《创作的契机》1998年,台北唐山)

[2] 原文初刊《创世纪》第廿一期(196412月);后选入《创世纪四十年评论选》(19949月创世纪出版)。

[3] 二文参见张汉良:《现代诗论衡》(台北:幼狮文化,1979年)。

[4] 台北《中外文学》一卷119726月。

[5] 台北《中外文学》一卷219727月。

[6] 正确篇名是《从现代到当代——从米罗的《吠月的犬》谈起》,文见于奚密:《现当代诗文录》(1998年,台北联合文学出版)。

[7] 见辛笛《手掌集》书末的附录(台北新地出版1988年)

[8] 石计生:〈布尔什乔亚诗学论杨牧〉,此文收在《孟樊主编新诗批评》(1993年台北正中书局)。

[9] 罗青:《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989年,台北五四出版社)。

[10] 收录孟樊:《当代台湾新诗理论》(1998年台北扬智)。

[11] 见奚密:《现当代诗文录》(1998年,台北联合文学)。

[12] 何金兰:《文学社会学理论评析》(1989年台北桂冠)。有关高德曼评洛夫,参看〈发生论结构主义诗篇分析方法〉(1995年《第二届现代诗学会议论文集》(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出版))

[13] 此文收在翁文娴《创作的契机》(1998年,台北唐山)。

[14] 比利时诗评家乔治布莱(Geoge Poulet)搜集了十五位诗学者,他认为能将主体感觉参入评论文字中,而令理论灵动而有感染力的,他称之为「意识批评」,将十五篇综论他们代表性作品的文章集成一书,中译名《批评意识》(1993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庄皮亚李察的即属其中一位。

[15] 叶维廉,〈语法与表现〉,《比较诗学》(台北:东大1983年),参见P.27~P85

[16] 同上注。

[17]三篇文章,参见熊秉明《诗三篇》(1986年,台北允晨文化)。余光中《莲的联想》是整部诗集,不便尽引,但其余二位诗作简短,参考如下:

风景(其二)   林亨泰

防风林 

外边  还有

防风林 

外边  还有

防风林 

外边  还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罗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罗列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8] 五本诗学论着包括:一《语文与文学空间》(1989年台北汉光);二《诗的瞬间狂喜》(1991年台北时报文化);三《诗心与诗学》(1999年书林,注:此书与「瞬间狂喜」内容多重复,但新增有三篇论文);四《放逐诗学》(2003年台北联合文学);五《台湾现代诗美学》(2004年,台北扬智)。

[19] 《音乐的美学风景》(2004年台北扬智);《电影阅读美学》(增订三版,2006年台北书林)。

[20] 《音乐的美学风景》,P.89~P.90

[21] 三段分见《电影阅读美学》,P.253P.255P.267

[22] 〈洛夫作品的意象世界〉,文见《诗的瞬间狂喜》,P.242

[23] 〈以书写肯定存有——简政珍V.S.林耀德〉,文见《诗的瞬间狂喜》,P.288

[24] 〈余光中:放逐的现象学〉,文见《放逐诗学》P.56

[25] 同上篇,文见《放逐诗学》P.59

[26] 〈叶维廉:自我而足的放逐意象〉,文见《放逐诗学》P.69~P.70

[27] 同上篇,句子分见《放逐诗学》P.79~P.80

[28] 同上篇,句子参见《放逐诗学》P.98

[29] 同上篇,句子分见《放逐诗学》P.74

[30] 《台湾现代美学》P.43~P.45〈层层迂回的想象〉一节。

[31] 同上书,〈空隙中的禅〉一节,P.181~P.182。。

[32] 同上书,P.240~P.241

[33] 商禽与周梦蝶,笔者分别写过论文,如:〈商禽——包裹奇思的现实性份量〉(《当代诗学》,第二期,2006年台北教育大学),〈看那手持五多莲花的童子——读周梦蝶诗集《还魂草》〉(翁文娴《创作的契机》1998年台北唐山)。夏宇亦有专论〈如何在诗中看见思想〉(同上书)。

[34] 同上书,P.64

[35] 黄荷生一节见书中P.61P.62。有关黄荷生的论文,笔者在1993年《现代诗》四十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倾斜的少年〉及〈难懂的诗解读方法示例〉二文收入笔者《创作的契机》一书。

[36] 此句见书中P.157

[37]见书中P.195

[38]见书中P.196

[39]见书中P.197

 


上两条同类新闻:
  • 简政珍诗中后现代精神的正面导向……陈建民
  • 诗人的澄澈和投影……汪启疆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