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关于中国新诗“中生代”命名的思考……屠岸
发布时间: 2007/4/7 16:56:16 被阅览数: 2065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关于中国新诗“中生代”命名的思考

屠 岸

九十年前,《新青年》杂志发表第一首白话诗,标志着中国新诗的诞生。今年是中国新诗诞生九十周年。今天我们开会,会名叫“两岸中生代诗学高层论坛暨简政珍作品研讨会”,这是2007年开春以来在中国举行的第一个引起重大关注的诗歌讨论会。从九十年看中生代,或者从中生代看九十年,都引发我们回顾历史,审视现在,瞻望将来,从沉甸甸的历史沧桑中爆出对中国诗歌新的辉煌到来的希望之火花。

“中生代”这个命名最初出现在台湾的诗歌界,后来大陆也出现了这个命名。与它同时或先后出现的还有“新生代”、“第三代”、“中间代”等名称。“中生代”与“中间代”是同义词还是有所不同,我缺少研究,看来是大体重合的。也许用“中间代”名称的人是想避免借用地质年代的专用名词。但两者都用了“中”这个字和“代”这个词,所以给人二者很少区别的感觉。关于“中生代”这个命名,已经有很多朋友作了探讨和梳理。有人认为中生代“主要是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而又不同于‘新生代’的尚未有共同指称意义的诗人”。有人认为中生代指“出生于六十年代后期及少数出生于七十年代的诗人”。有人把中生代上溯到五十年代出生的诗人。有人更进一步,认为“194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出生,特别是差一二年的诗人”也可以考虑进去。这样,对中生代就产生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认知。如果按广义的理解,中生代就涵盖了四十年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出生的诗人。曾有人把可以归属到中生代的诗人们列出了名单,面及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名单中有的诗人出生于四十年代后期,如傅天虹,北岛;有的出生于1950年,如简政珍;有的出生于七十年代初期。这样,中生代诗人的年龄差距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之间。

这样一个年龄段的诗人群,能不能聚集在中生代这个名号的麾下?他们有什么个性和共性?有没有共同的写作径路和审美取向?

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学史上,总是要用一些名词来指称某些诗人群或诗歌现象。有的冠以朝代名,有的概括于一种诗风或思潮。冠以朝代名的,中国有唐诗、宋词、元曲等;英国有伊丽莎白时代诗歌,维多利亚时代诗歌,乔治时期诗歌等。以诗风或概括时代思潮为名的,外国有文艺复兴诗歌,玄学派诗歌,新古典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等。有一些名称来自诗歌社团或诗歌刊物,这与流派关系密切,如法国的“七星诗社”诗人群,英国的“先拉斐尔兄弟会”诗人群;中国则有“沉钟”、“新月”、“七月”等诗人群。以朝代命名的,往往产生于时间的定点透视。以诗风命名的,往往产生于时间的散点透视。浪漫主义固然指英国十九世纪初叶的诗人如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但也可以指更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某些诗人或十九世纪后期的某些诗人。还有一些称谓如左翼诗人,右翼诗人,革命诗人,格律派诗人,自由体诗人等,则产生于时间的零点透视。一个概念总有它所指称的范围。有时,在一个时期内有一个以上的名称并起。现代主义诗歌和乔治诗歌都出现在二十世纪初叶的英国,但二者的内涵不同。这就是两种诗歌写作或两种不同风格诗人群并存的现象。有时以朝代为标志的诗歌时期还有更细的划分,如唐代诗歌还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这里,我们见到了“中”字。中唐,前有盛唐,后有晚唐。地质学名词“中世纪”,前有古生代,后有新生代。欧洲历史上有“中生代”,它的前面是古希腊、罗马文化时期,它的后面是古典文化复兴即史称“文艺复兴”的时期。它也指介于古代奴隶制和近代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那个时期。那么,我们现在提出的“中生代”又怎样呢?

对中生代的说法现在尚未有定论。我个人认为,就中国大陆的诗歌生态而言,中生代可指极左意识形态掌控下诗歌严重失语时期与诗歌“双轨制”出现时期之间的这个时间段的诗人群,它大约存在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其间大约二十年。

地质学名词“中生代”,是指地质年代的第四个代,约开始于二亿三千万年前,结束于六千七百万年前。它的时间跨度大约一亿六千万年。欧洲史上的中世纪,还有一种说法是:它开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止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其时间跨度为一千一百年。唐代诗歌中的中唐,有人定为五十几年,有人定为近一百年。那么,我们的“中生代”呢?是不是只有二十年光景?比较短,它与地质学名词中生代不成比例。

名词的出现,有时形成悖论。一说:“‘中生代’是相对于二十年前提出的‘新生代’而言。”或说:中生代“应庸于‘新生代后期诗人’。”此说认为中国新诗的中生代晚于新生代,这与地质学名词恰巧倒了一个个儿。

“新”——能永远新吗?“现代”能永远现代吗?“今体”或“近体”也早已成为“远古”的东西了。四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汉语诗”的命名》,其中提到,律诗和绝句这种严格的古典格律形成是到初唐时期逐渐成熟并固定下来的,当时人称之为“今体诗”或“近体诗”。这种名称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人偶尔使用,却常被误解。这个诞生于一千几百年前的诗体,虽然今天还有很多人用它写诗,但它怎么还是“今体”,还怎么“近”法?欧美的现代主义诗歌,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如今,一百年已经过去,它依然“现代”吗?为了区别于它,它之后的诗歌只好称作“后现代”,之后又有“后后现代”,是否还会有“后后后后……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产生新文学,以区别于传统的旧文学。1917年出现第一首白话诗,叫“新诗”。那时,当然新。九十年过去了,还新?时间在推移,新衣变旧衣,新闻成旧闻。但,人类史上有一个名词:新石器时代,以百万年计,这个名称不会变,可以永远新下去。它是一个已经取得全球共识的名称。而现今毕竟不是远古时代了。我们眼前是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仿确定一个命名,要考虑到科学性,要与时俱进。是不是也可以把目光放远一点,设想一下一百年后或一千年后人们看到这个名称时还产生怎样的联想?

俄罗斯诗歌界在苏联解体前后出现一个名词:白银时代。它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1917年十月革命前,活跃在诗坛上的俄罗斯象征派诗人群。这些诗人被其后的苏联主流意识形态所贬抑、排斥和抛弃。其代表性诗人有巴尔蒙特、吉皮乌斯等。今天一些俄罗斯诗人和诗评家重新发现上述这些诗人非凡的价值,认为他们的艺术成就直追十九世纪的伟大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如果把普希金时期称作黄金时代的话,那么他们就可称作白银时代,也就是仅仅稍逊于普希金,却也可以与之一比高下了。白银时代这个命名,显示出命名者的聪慧。放在历史的坐标上,它既有回顾性,又有前瞻性,能引起人们深沉的历史思索。

我们的中生代,开始于蒙胧诗。“朦胧诗”这个名称的诞生,是长期极左意识形态掌控下群众及作家的诗歌意识被彻底剥夺的标志。其实,所谓“朦胧诗”的代表性诗人,如北岛,如舒婷,他们的诗何尝“朦胧”?直接导致“朦胧诗”名称诞生的杜运燮的诗《秋》更与“朦胧”风马牛。“朦胧诗”是个名不符实的名称,它是一个历史扭曲的印记。然而,它的实质却是一次历史性的崛起,是诗性的自我觉醒、自我恢复和自我重新定位。可以肯定,朦胧诗是中生代对中国新诗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次崛起之后,中生代继续前行,蓬勃发展,不断扩大自由度,越来越迈向多元化。中生化的总体特点是否可以说成以下几点:

一、非意识形态化。在大陆,摒除极左拁锁,拒绝假大空,反叛瞒和骗。诗歌觉醒,实现自我解放,也是自我回归。但不是原地踏步,是回归到新的层面上。可以说是一定意义上的“文艺复兴”。

二、发现自我。这是指诗人。在左的教条统治时期,只允许写“大我”,不允许写“小我”即自我。自我被长期封堵。在此环境下,有的诗人只好私底下写“地下诗”。以食指为代表的“知青”诗人群是如此,“单干”的诗人灰娃也是如此。这一情况到中生代浮出水面而开始改变。发现自我,也就是重新发现自我。也就是像莎士比亚那样,像李白、杜甫那样,他们的诗中有一个活生生的“我”,一个人性的“我”。去年十月十五日在北京的一次诗歌讨论会,老诗人牛汉发言时说到某诗人和他的一次对话,某诗人对牛汉说:你写的只是小我,我(某诗人自称)写的是大我。牛说:我写的我,是小我,但这个小说我是有思想的,有理想的,有信仰的,有灵魂的,是人,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你那个大我是什么?有空洞无物,无血无肉,没有理想没有信仰的空壳子,不是人!牛汉应庸于“老生代”(如果可以有这个名称的话),但他在中生代出现之后继续写诗。他的这一席话代表了中生代诗歌写作中的自我意识。

三、诗歌审美的多元化。从西方东渡的各种诗歌审美观在中国新诗的写作和评论中互相影响,互相撞击;中国传统的多种诗歌审美观在中国新诗写作和评论中得到传承、过滤和发展——中西诗歌审美的多元碰撞、交错和多元融合。

四、内宇宙和外宇的渗透和统一。诗人向内心世界不断地挖进和开拓,诗人向外部世界不断地掘进和开拓,二者撞击、交锋、统一。反思和干预轮替。关心个人(自我)和关注社会(人群)、关注自然(环境)同步,同步迈上新台阶。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步,同步迈进新时期。新的诗歌景观随时代而展开。

五、迎接挑战。从九十年代以来,有些诗人(不属于中生代范围)走私人化偏锋,逐渐在诗歌丛林里迷失方向。有人呼吁颠覆崇高,颠覆英雄,颠覆传统,抛弃真善美。有人扯起诗歌“垃圾运动”的旗帜,喊出“崇低”的口号。这些诗人实行三化:去崇高化,极端私人化,走向边缘化。他们的私人化与前面提到的“发现自我”不能混同,二者有严格的区别。一些诗评家的极端私人化和崇低写作进行理论上的鼓吹。他们对中生代形成包围态势。诗歌生态恶化的警钟敲响!中生代面对严重的挑战,他们应该应战,准备突围。

以上不是总结或概括,只是对中生代进行思考的“随笔”。

当今中国诗坛是现出“双轨制”现象,即一方面老诗人坚持继续创作,中青年诗人勤奋写诗,青年诗人人才辈出,优秀诗作不断涌现。一方面平庸作品泛滥,低劣和卑琐的作品似乎成为“时髦”,诗歌生态进一步恶化。这种“双轨制”现象是中国诗歌史上从前来未曾有过的异象。这种现象令人喜忧参半。在高兴地看到大量好诗出现的同时,不免忧心忡忡。我们竭诚祈盼这种状况的改变,竭诚要求突围,竭诚呼唤中国诗歌生态的良性再生。这个良性再生的依靠力量,就是中国海峡两岸四地中生代的中坚诗人,他们是一支重大的力量。振兴中国诗歌的任务承担者、突围的劲旅,“舍我其谁”?同时当然也依靠当今不断涌现的两岸四地优秀的青年诗人,他们是突围劲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青年诗人,能否称作“新生代”?

“中”之后是“新”,岂不顺理成章?但,似乎已有“新生代”命名在二十年前。名词使用的混乱必须避免。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新”也会变成旧或古。“正各”的任务,让给文学史家或诗歌史家去担当吧。一个历史名称的成立,往往是历史筛选的结果,其中自有史学家的功劳。我要说的是,中生代诗人和青年诗人,是中国诗歌振兴的依托,是中国诗歌能得重铸辉煌的希望!

清代诗人和学者赵翼有一首《论诗》七绝: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写了一首七绝《仿赵翼,反其意而用之》,现录下的结束本文吧: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依旧觉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共铸辉煌亿兆年!

200736

 


上两条同类新闻:
  • 两岸中生代诗学高层论坛暨简政珍作品研讨会论文目录
  • 简政珍诗歌印象……谢镇泽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