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淡雅的现代生活……张立群
发布时间: 2007/11/17 10:06:45 被阅览数: 1867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淡雅的现代生活

——路羽的诗歌四种表达方式简论

张立群

翻开路羽的自选集《叶色如梦》,那首以诗为序的《诗的传说》曾有18行以“诗是……”的全称肯定判断的句子,但完全罗列诗人究竟如何表达诗歌的看法,也许并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为此,我主要择取五句作为一种分类标准:“诗是童年时代珍藏的一首歌谣;诗是一串悬挂在窗口上让人走过触动心弦的风铃;诗是心灵的独白;诗是召唤亡灵的哀歌;诗是河流源源不断的源头”,这五句或然就是路羽《诗的传说》之核心。而在近乎同类反复的诗行排序之后,不妨可以说,这五句也许是诗人诗歌所谓四种表达方式的生动写照。

从结构方式上看,路羽总是以一种“倒退式”的写作进行作品的自由转接。在《瞬间》中,诗人的——

树的侧影

在梦中摇曳

夜显得更为深黑

 

寒冬的风

像一把无情的剑

挥落了最后的一片叶子

 

章节渐次模糊

坠入时光隧道

无法讲得清的

是一个人的故事

这里,路羽明显以卒章见志的方式结构了作品。从景物在暗夜里染上色彩,到季节的推移,连最后一片叶子都脱落了,但是,记忆能否被脱落?路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了所谓摄影艺术上的“景深”,然后,把镜头转接到真正的记忆上来。在时光隧道中,故事会像诗行的章节一样显露自己的纹理,而后,则是如何将自己的体验写入诗篇,完成一次思维的嬗变亦或深化。而在另外的作品,比如《睡莲》当中,如何融入自我也许是默默无声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诗人描写的景物一样了无生息:“夏日的影子/在柳枝的抚慰中摇摆/一朵白云/在拭抹池中的镜子//穿越了天空的鸟儿/似乎在弥合距离/留下的一声清啾/唤醒了隔岸的睡莲//鱼儿始终睁着眼睛/已分不清白天黑夜/意外的惊吓/令一种新的感觉开放”,虽然表面无声无息,但作者却通过由远及近的方式将景物推到镜头之前。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包括作者为睡莲赋予的主体情怀:如果没有声音(惊吓),那有睡莲在梦中苏醒;但现在毕竟是生命繁盛的季节(夏季),为此,睡莲既是“空谷幽莲”,也同样肩负生命的责任。

如果上述内容还仅仅是通过具象表达一种情感,那么,直接的主体介入也同样展现了这种意识。在《初吻》中,所谓恋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正为这样的描写而代替——

春之夜

一弯新月

从发梢

升起

 

梦境充满阳光

照射

失落的家园

大地一片寂静

 

依偎在树的身旁

冬天就这样地

在怀抱中溶化

即使通篇不见“初吻”,初吻依旧若即若离的在诗中浮现。那种犹如新月下孤独的身影终于裹挟上重返家园的感觉,正和诗歌的题目一样溶化了记忆,驱走了寒冷。但很明显的,寒冷的消散才更多是诗人最终要表达的情感,这样,路羽就又以“倒退”的写作,将自己的感觉融入到一幅风景画之中。

                                                            

既然在结构方式上已经涉及到一幅幅意境深远的风景画,那么,对于一种艺术而言,路羽的诗歌或许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去解读。在曾为众多诗家称道的《秋萤》一诗中,诗人的艺术天赋体现为一种“刹那的感觉”——

草的捕手

轻拭过

露珠的晶莹

月亮

晃悠悠地来了

一任

萤的鼓点

敲响

寂寞

因为诗人的情感静静化为抚摸时晶莹剔透的露珠,月亮也为之动容、悄然而至,虽然,秋萤在诗中显得并不明亮,但它和月之交融却饱含着人生体验。这是瞬间迸发出的灵感挥洒而至,因此,它的阅读感觉就在于一种模糊、朦胧甚或不可知:萤的鸣唱衬托出月亮的皎洁和祥和,透过那晶莹的露珠,也许,是月光将其镀为晶莹,但一切都是无声的,所以,这也就在无声中构成了一种绘画关联。

而在同样为人所称道的《秋烟》中——

炊烟

攀沿

独坐的菊

不慌不忙地

显示曲线

让远方的山峦

露出

朦胧的笑容

这是另外一种绘画,但它却犹如山水田园风光。以秋菊印证炊烟的曲线,然后,推移到远处的山峦,在渐次的消散中,山峦的身影也同样渐次而出。一种宽容与淡雅的氛围中,中国淡雅的水墨画,一样浅淡如烟,静静的飘洒在读者的面前[1]

或许,路羽就着这样经营她的诗歌境界。这既与作为一个女性诗人的身份有关,也与其生活背景特别是后天的文化积淀有关。尽管,从单一的画面来看,路羽的作品都是出于客观,然而,在效果上,却是落于主观的体验和经验。阅读那些美丽的篇章,我们或许可以产生的感觉就是:这或然是出自一位画家之手,她细细的描摹,又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而更多内涵层次的情感,也就如此不自觉的走入她的作品,进而,影响到她的书写内容与风格。

从结构和意境的方向考察路羽的诗,这位女性诗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无疑是真实而和善的。或者,按照地域文化的文化理论,珠江的风土哺育的不仅仅是一种情绪,还有如水的柔情。从诸如《窗口》式的作品出发,那浓浓的亲情——

夜色的垂帘

挂住流星

风帆

彷徨

女儿的窗口

怀念起

浪花的鲤城

那时母亲遗下的笑容

同样的淡雅,但这株“花朵”却有另一番滋味。回顾诗歌的历史,从古至今,有些题材总是在百写不厌中达到可以“震古烁今”的程度,但究竟采取怎样的书写方式,却是值得玩味的事情。路羽的“亲情篇”和她的水墨山水一样意境温婉而清丽。正如淡雅的《荷花》可以诉说经久不息的爱恋:“荷花懒睡/承受/阳光的抚摸……/那不是我/梦/托出湖面/只是我的祈渴//我仍在/漆黑的夜/七年  藕断的/痛苦/一缕缕/牵肠挂肚的丝/依然连着”;《乡情》像一根支柱:“如期而至/静静遥望远方/乡音依稀/总是由远而近/酒也发酵/情也发酵/灌醉了一个海/鸥鸟盘旋/潮水汹涌/天空并非虚设/又有谁能断言/支撑我的/不是一片浮云”,路羽总是以这种或者别有用心,或者无意识的方式,表达“诗是一串悬挂在窗口上让人走过触动心弦的风铃”,不过,可以抒情或曰可以重复抒情的,却不仅仅是这些。

    路羽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属于“诗是召唤亡灵的哀歌”,《暮色》、《情缘》、《记忆》、《回归》、《呼唤》、《花季》、《秋祭》等作品,都是诗人纪念朋友和亲人之作,这里,总是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感,因此,也无疑是诗人引人瞩目的作品。在常常体现为“消失在/故乡的雨巷”或是“多么地祈望您能沿着河边/踏月而来”,这种近似于对应结构的叙述中,一种刹那间提升的情感也势必会油然而生。当然,由此同样可以提升的则是,诗人如何在提升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近乎五四时代小诗式的情思。

如果可以借用路羽咏物的作品看待上述创作,诗人的情绪或许可以在简介的叙述中得到所谓的“物化”。一般来说,咏物诗总是期待在描写的过程中发现瞬间的感受,这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更适合路羽这样的诗人。《秋萤》、《秋烟》、《荷花》等,都是充分体现这一倾向的诗篇,灵动、飘忽,在精致的过程呈现个人的发现。当然,由此可以引申的话题则是:路羽的诗歌是否更接近一种近似于小诗的创作?在《叶色如梦》之中,路羽曾以《小诗一束》来证明这种结论。其中,《落叶》、《腊梅》、《枯叶》,都是讲究刹那感受,进而在文字的延展中呈现作者自身的生活状态。

                                                              

作为一位知识女性,路羽的诗歌已经透露出她的生活方式。在《竹影》中,“斑斑的竹/不知可是点点的泪/复辟的常常是孤独/镜的赠予/呈现命运的苍白//草丛深得难禁/恕我把一颗颗的星星/踩碎了一半取光/发现另一半/竟都是遥远的乡音//生活雕刻了我/坚持站立的姿式/渡过茫茫黑夜/一段竹影/已被阳光解放”,是路羽生活(态度)的一种写照:既然,镜子会映照出过去和当下,那么,日子的平淡是必然的;何况,路羽还在镜中写到了乡音,这又使作品多了几分怀乡成分,因此,“竹影”中,凭添的孤独更加凝重的几分。但“我”是坚持的,即使被物化为竹影,但生活与生存之间的矛盾或然就在于如何雕刻和如何顺从,是以,我们就在路羽的诗中发现了一份坚强。

相对于诗歌,生活是寂寥的,不但如此,生活还会让人常常感受一种无奈。相对于漫长的时间,生命无疑是短暂的,不过,在一切未成定数之前,生活或许永远充满着凯克鲁克的名篇“在途中”上的味道——

跫音

被错误的小径惊醒

古鹜

落霞

在秋天的童话里

幻化为冰

 

枫叶

一路燃烧

只是

我的心头

再也升不起

那股火焰                  ——《途中》

生命在秋天中逐渐走向冰冻,诗人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运用了一些古色古香的诗句完成今天的“滕王阁”之秋。毫无疑问,秋天也是多少位诗人千古吟咏的物象,但生命在这里可以呈现的却不仅仅是繁荣和鼎盛,还有一丝寒意:眼望着火红的枫叶,秋天走向了生命的极致,但作为一个远方走来的旅人,所谓风尘仆仆都是阅历,也许,他已经在途中感慨良深,也许,他已经心灰意冷,因此,在面向火红的枫叶时,再也没有当年的火焰,这使得诗篇笼罩着悲凉的气息。

像历史上的婉约派一样,路羽的写作很容易让人想到“帘卷西风”的场景,但是,温婉中的路羽从不颓废失望,一首《蓝色午夜》或许可以将上述内容化成一个过程——

心情跌跌撞撞

小溪一样

早已流进了夜的

禁地

被语言冻僵的霜花

影子的影子

和真理

隔着三层

 

是梦

非梦

浅浅一笑星星就坠下了

透过风的

解释

秘密的答案

清澈的眼睛

 

领悟到自由

覆盖去

白日的污秽

在月色的朦胧里

读朦胧

新鲜的空气

黎明之前

重新组合

路羽肯定为此而踌躇,因为,“心情跌跌撞撞”,但无论是梦非梦,一切都将过去,就像终于感受到自由,在朦朦胧胧的气息中,一切梦非花,让人感慨不已。趁黎明降临之前,诗人要调整一切,要收拾行囊,继续上路,好在,每一天都是新的,空气,阳光,心情,还有暗夜留下的朦胧。

总之,在列举路羽诗歌的四种表达方式之后,路羽的写作大致成为一个立体的结构:这四种方式以共时性的方式,共同存在路羽的写作之中;路羽以诗歌的感悟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底蕴,并从不拒斥现代技法。可以结论的是: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女性,路羽的诗歌充满了现代意识,尽管,她总是掩饰不住自己在古典那里汲取的营养,而这,恰恰又营造了她诗歌芬芳、淡雅的气息……

注释:

[1]关于这种评价主要参见了《路羽自选集——叶色如梦》中,潘亚墩的《儒商诗人路羽诗》、陈志泽:《路羽诗的意象美》等文章,香港:银河出版社,2007年版。

张立群:文学博士,现为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任职。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邮编:110036

E_mailzlq19732000@126.com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关于中国新诗“中生代”命名的思考……屠岸
  • 两岸中生代诗学高层论坛暨简政珍作品研讨会论文目录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