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着一串诗意,从此岸到彼岸
——路羽诗论
许燕转
路羽,女,本名傅小华,1959年出生于海疆城市福建泉州的一个知识家庭里。1978年至香港,先到一家文具图书公司工作,业余时间参加中大校外课程进修部学习民谣、创作等课程。同时接受厦门大学函授学院中文系课程教育两年。创作的诗和散文发表在中、港、台及东南亚等地。著有散文合集《飞花六出》、诗集《红翅膀的嘴唇》(1990)、《蓝色午夜》(1997)、《路羽诗选》(1997);散文集《路羽随笔》、《路羽散文选》等,作品和小传等资料被选入多种文集、辞典。路羽诗选组诗三首,获一等奖,《路羽诗选》诗集,获首届龙文化金奖二等奖。1986年5月独资经营银河出版社,任社长。1987、1988年先后加入香港作家协会以及香港作家联会、香港文学促进会。协办香港诗学杂志《当代诗坛》,任副社长,主编《世界华文文库》、《世界华文诗库》,任《中国窗口》杂志社副社长,是香港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当代诗学会创办人之一,香港文化总会常务理事,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九十年代客居澳门,协助丈夫傅天虹诗人举办一系列两岸四地诗人活动。
路羽有着南方女诗人的缜密细腻的诗心,典雅高洁而又知性的诗质,但又充满了童心的想像与蕙质兰心的才气,读路羽的诗,有时远,远时漫漫长夜外,孤独驿站,无法追赶;有时深,深时探幽岁月的伤痛、召唤亡灵,不知置身何处;有时近,近时如窗口触动心弦的风铃,水中月影,伸手揽入怀;有时妙,点燃黎明前之灯塔,乍见曙光,会意得笑。颇有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论之“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除了那些乡愁诗,作为现代诗,路羽的诗歌充满了诗人生命意识的表露,她经常写一种意识状态,也包含情感,但不强烈;她涉及思想,但是非常隐蔽;而它更多的是显示了一种关乎人生的审美态度,某种意义上,这种审美态度也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立场。
她曾说“写诗、读诗、论诗,均要从自然中体会,从自然出发,一首好的诗,让读者去联想,等到豁然之后,自会得到心灵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满足,当灵感如闪光灯刹那间,也如佛家的‘悟’相似,使你窥悉诗的奥秘与诗的灵魂。”1“悟”与“自然”构成了路羽的诗心。
大自然的隐喻:思想舒展/成叶子的网络
波德莱尔的“感应论”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大自然是座象征的森林”,诗人面对“大自然的森林”激情澎湃,长歌以应对,徘徊而独语。银月、飞鸟、流萤、小路、蒲公英、流泉、落叶、彩虹等平凡的物象,在诗人抒情的笔下,被编织成色彩斑谰、韵味悠长的图画。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外部世界与人的精神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感应关系,彼此沟通,互为象征。路羽的诗观在于“把客观物象与诗人的情趣融贯于一体,达到诗美的最高境界。” 2
灵魂的脚步
踏入透明
思想舒展
成叶子的网络
渐渐转绿”
——《荷语》
风对视了一下
三月的花就受孕了
——《扉页》
诗人具有中国山水诗画的空间意识和现代技巧的结合。形成灵动丰盈的世界。一方面在整个大自然世界中恣意采撷,另一方面又经过一定的修整选取角度,使得诗较为完美地体现一种和谐而灵动之美,正如《萌》中所描绘一样:
鹅黄色的新绿
拉开序幕
在一片和谐之中
你渐渐成为
一位突出的角色
诗人的视角无处不在般开阔,而又闪着晶莹的眸子,在捕捉着平和,又笃爱着新绿追求着大自然融化在生活中的秘密。正如诗人自己说道“在我的内心世界里,我认为诗是人类心灵的一种美感的活动。它丰盈我们的心灵,愉悦我们的心灵。当我的心灵作着美感活动,诗便在心中产生。大自然中存在着真、善、美,我们可以论断它、感知它,用纯美的意象表现它,人类心灵于大自然切合的部分,正是永恒的追求;诗,以及其他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对大自然及周围事物由欣赏所产生美感经验的表现。” 3。
路羽的诗歌常常呈现一派朦胧的波光,萦绕着一层银色的绿光。最典型的画面是银月注视犹如少女的目光,照洒在大地上的绿草或池塘的荷叶的露珠上,散发出朦胧的光,在隐隐约约地闪现迷蒙。于是,诗歌具有了独特的朦胧的单纯感。诗人的想象力为平凡甚至灰暗的生活镀上了银色之光。当周围变得失去了弹性而变得麻木慵怠时,毫无疑问,这种充满灵动的单纯,是非常可贵的。在诗人手中,轻轻一拂,大自然便被洒上了一层光:
胚芽凝神/一盏盏/朦朦胧胧的小灯
——《倦》
朦胧是一种空间的氛围:
像一张无情的网/将我们囚禁于迷蒙的空间
——《梦幻》
滚动的恋情/被苍白放逐/誓言般的风/在灰蒙蒙的天空/飘逝
——《伤逝》
朦胧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想望:
港湾的迷蒙/是一种渴望
——《渴望》
朦胧是诗人翘首以盼,双眼泪垂时的恍惚,难以释怀:
岛在张望/两双/空茫茫的眼神
—— 《漂泊》
朦胧是流浪中明灭不定的乡愁:
引一朵流浪的云/朦胧地/托上蓝天
—— 《独秀峰》
总之,朦胧是一首诗,一首现代的朦胧诗,它意欲表现混沌初开之前的状态:
在月色的朦胧里/读朦胧/新鲜的空气/黎明之前/重新组合
—— 《蓝色午夜》
“银色的迷茫中/地平线隐隐约约地闪现”(《雪魂》)这种朦胧的美若有若无,你仔细看似乎只是平凡的景物,可转过头,闭上眼睛:
炊烟
攀沿
独坐的菊
不慌不忙地
显示曲线
让远方的山峦
露出
朦胧的笑容
——《秋烟》
不免王国维所评之“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意境浮上来,它却慢慢地被幻化,主体角度消失,以物观物,换上菊和山峦的对话,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诗境一方面在更高程度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奥妙,另一方面又像不慌不忙的神态。“曲线”的现代素描画的主要构成因素的加入,使得诗歌具有现代意识的融会贯通。整首诗在古代禅意与现代美学的交融中,自然脱俗。这个时候,就连我们自己都变得飘忽晃悠起来,往上升,“被暗影淹没的/躯体/是一首朦胧诗/夜风在解释/它的内涵/和意义”(《夜合花》)似乎接触到某些遥远的存在的真谛。潘亚暾曾在《香港文学史》以《秋烟》、《引潮》二诗为例,指出《秋烟》一诗“显示了诗人有水墨画家或风景摄影师的天分,善于使动静和静景巧妙搭配,于迷离恍惚之中让读者领略如幻如真的大自然妙趣” 4但正如前面所提的,此种诗中,并不显示浓烈的诗人的情感,诗人把一种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作为主体,投注到自然之中,得到一种忘我澄明的境界。
叶色如梦:我听见枝叶和心灵的对唱
很多时候,诗人是通过幻化为物进而与大自然对唱的,而这物不是参天的大树,不是红彤彤的木棉树,更不是那嘶哑的鸟儿,而是一片“叶子”。在《叶色如梦——路羽自选集》5中,收集诗人120多首诗歌中,经统计,便有将近30首以“叶”作为意象,我“黑夜在梦中醒来/树林的落叶/落满怡红的石阶”(《诗魂》),“我听见枝叶和心灵的对唱”(《情倾翠枫山》)。叶色斑斓而身姿灵动,如梦幻般多姿多彩。有时“一片叶子/什么时候在树梢/挂起/打捞着梦的倩影”(《远望》),有时“秋天在枫叶上栖息”(《思念》),有时“被夕阳焚烧的枯叶/空中慢慢地飘”(《情缘》),有时渺小的叶子像极了无助的人类生命,“狂风吹落了枯叶/被大地埋葬”这种种的形象书写,使得叶子逐渐地在日文中丰盈起来,升华为一种与诗人存在之思相衔接的生命实体。叶子成了诗人形象外化的象征,在《枯叶》中,诗人以枯叶自许,枯叶是一种情感的尽头,也是一种新生命的孕育,在哭过长夜哭过风雨后,流尽了泪水,“我悠悠地漂浮起来/走向天空”。这是一片期待新生的叶子,在枯萎后重新飞翔,是生命的又一次旅行。正如自我分析家埃米尔(H.F.Amiel)说,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诗人赋予了叶子无尽的遐想和沉思。“有感于/一片嫩叶的舒展/我轻轻弯下腰/在春的深处/进行着/庄严的注目礼”(《注目》),诗人与叶子息息相通,“灵魂的脚步/踏入透明/思想伸展/成叶子的网络/渐渐转绿”(《荷语》)在这种灵魂与自然之叶的交流中,“变得没有语言/只有一串串风干的叶子/在呈现它的意义”(《期待》)。正如诗人在一首重要的诗眼之作《诗的传说》中所写:“诗是枯萎落叶的忧伤”,正是这样忧伤的叶子,承载了诗人对存在的叩问,对梦幻般的人生的思寻。枯叶落而嫩叶重生,一叶随一叶,一叶胜一叶,每一叶都是小小的个体,它从葱郁的树木上萌生、繁荣、脱落而去寻找另一片天空,寻找存在的意义,“飞翔而去的/是一片一片嫩黄的/叶子”(《都市晚景》)含着蠢蠢欲动的心跳,寻找日子背后的景色,寻找窎远的天空的颜色,寻找存在的价值,寻找生命的主题,也在寻找自己。而后落叶生根的欲望再次轮回,也就有了“把一片片/羽毛似的叶子/吹上/夜空/又让她/慢慢地降”(《欲望》)的归属心理,才有了这人类的蔓延的生机。
瞬间的诗意:悟
诗人的发现,其实是一般人的不能或不曾发现,因而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只能产生于对生活深有所知并深有所爱的人心中。在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个独行者、思考者、追寻者的形象。更是在那一抬头一投足中,诗意漫溢:
猛然发现山脚下
默默无闻的巴士站
用真情
衔接游人
——《早春》
“不以晓畅、明朗地展示自然与人生见长而善于以心灵的直觉、体验去捕捉具有宽阔哲理涵盖面的纯美意象,从而达到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感受有更丰富、更深刻的艺术表达。” 6“如果说一个诗人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体现在他能够在任何地方发现诗意。” 7诗作体现了更为宏大的诗歌抱负:诗意地描述当代人类非诗意的生活。从与自然的对唱中,诗人悟出了种种诗意。但更可贵的,除了自然而外,人生、社会、日常各种审美意象也能入诗。路羽“把我们的写作在一个‘纯诗的闺房’中引出,恢复社会生活和语言活动的‘循环往复性’,并在诗歌与社会总体的话语实践之间重新建立一种‘能动的震荡’的审美维度”。8路羽的诗自然不是那种宏大的神话之诗,她关注自然也关注现时的生存,在她那里,“不及物”写作是一种过于强调诗的纯粹性与自我指涉而回避了现实介入的写作,毫无疑问,它消除了诗歌向现实生活发言的能力。而那些被日常美学的拥护者所断言的生存的暂时性、尘世性、历史性和诗学或神学的永恒观念之间的相互漠不关心的情形有所改观。
她善于从一个平常的素材中发觉深意。而对于澳门移民生活的表现,并不是表面的猎奇揽胜,而是在于对所表现的对象不乏历史性的思索。如《跨海大桥》。试图表现一种融会贯通的可贵精神,以桥来取得沟通,沟通历史现实、古今中外,甚至此岸彼岸的物质性与精神性。使得诗人摒弃普通女诗人所无法回避的单一的思维模式或单调的爱情或女性主义立场而成为一个丰满的形象。
“怀想圆满”——追求一种“弥合”之美
从以上的自然、悟、诗意等诗眼漫溯上来的,综合体现路羽的生命意识的是“圆满”。“圆满”这个词现在已相当泛滥、世俗化,甚至有时被后来陌生化的“残缺”所覆盖,但它最先却是源于易经与佛教,具有某种圣洁的涵义。易经有辞“人无私欲,心與天通,周旋不息,渾然圓滿,无少虧損,无少屈撓,剛之至也” 9而佛教分为浅深不同的四个级别: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由浅到深,倡导“圆满”的圆教为最上乘。 一切染净法统统在现前离垢明空豁朗的内证智(本觉)中完全具足,所以叫做圆满。“圆满”既是一种佛家终极关怀与彼岸理想状态,也象征着俗世中各方的完善与通透,而在路羽而言,“圆满”体现了一种晶莹圆亮的智慧本体,也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审美意识。它是在一种非宗教形态下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在她的诗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她对于大自然的渴望,追求自身的圆满与周遭的和谐。她毫无挂碍地径直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总有一行热泪
在月却的郊野
怀想
圆满的时节
——《怀想圆满》
她的“圆满”是一种至高无上又是无处不在的“怀想”,怀想与大自然的亲近、,怀想与家园的距离的缝合,怀想情感的完美与永恒,并由此而切入到“此岸”与“彼岸”的关怀:
我渡着一串诗意
从此岸到彼岸
——《我渡着一串诗意》
此处一个“渡”字意境全出,乘桴浮于海,这“诗意”便是这“桴”,尽管“诗意”二字作为现代诗中频繁出现的概念词而非古典的意象词而直接切入,失却了完整的古典审美意蕴,但却是这样的现代词语的切入,使得诗人从开阔的古典中延展出来,扣紧了当前“无诗意”的现实,从世俗的此岸的争取追求与交融的生活智慧,路羽领悟到一种源自老庄,而又有别的天人直通的审美情怀:
连接起边缘
将梦境和现实的两岸牵合
——《跨海大桥》
路羽来自古典传统浓厚的闽南地区,她自然也吸收了古典意蕴的和谐之美,她的诗努力地体现这种审美意识,并且作为一个入世者,她更愿意追求这种美。在她笔下,天空的鸟儿、强劲的蒲公英、天地在混沌中初开,
“穿越了天空的鸟儿/似乎在弥合距离”(《睡莲》),
“我说有生命的河/已经永恒/地平线总在远方/强劲的蒲公英/早把小伞样的种子/洒满长空”(《河的传说》)
底色/斑驳/一缕青烟/驮着空白的天/在缓行(《武夷相思树》)
报春的燕子往来梭巡/飞雁是天空的小酒窝/诗人却拥有了宇宙的空间(《拥有》)
这些小诗艺术上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其空间构图更是值得称道。向上的与向下的距离弥合,静止的两端,而中间却是灵动的元素在穿越或撒播,形成一种动静相称、面点结合的构图。充分显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乡愁诗:女儿的窗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路羽的乡愁诗。母亲对于诗人的影响,是挥之不去的。对母亲的怀念,勾起了诗人有时浓郁有时清淡的乡愁。诗人在评价当代香港另外两位体现深深的乡愁的诗人是,曾说“就象我在香港时,每当街上卖着石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故乡后院的石榴树,每年母亲就会在那个时候写信叫我回家,这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温馨的季节,在我的生命中,久久不能忘怀。” 10。78年诗人赴港,开始了她的漂泊的岁月。近年,当路羽回首她如何对于乡愁诗的关注,并较深入地研究了台港澳诗人的乡愁诗,她说“乡愁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诱发、开拓了诗人的思维,它有着潜在的一种宝贵作用,隐秘的灵感,意识的灵感,会通过它得到了开启。” 11诗人从福建到香港澳门,先是同是出生于福建的余光中的乡愁的深层意蕴深深地打动了她,继而是洛夫、犁青、傅天虹、张诗剑、高戈等一系列移民诗人的心路历程使她浓郁于中,她把这些诗人的乡愁分别名为感悟式、悲情式、友情式、文化式、乡土式、爱情式的民族情结。如是,我们可以把路羽的乡愁诗称为“亲情式的民族情结”,她的乡愁诗与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等诗有异构同趣之妙。都以一个漂泊在外的女儿的身份向梦中的母亲诉说:
草丛深得难禁
恕我把一颗颗的星星
踩碎了一半取光
发现另一半
竟都是遥远的乡音
——《竹影》
冰心折纸船,而路羽踩星取光,都是充满孩童天真的童心所为,她们正是保存着孩子似的梦离开母亲,因而她们的诗才烙上了深深的童年印记。冰心在《繁星》中有诗“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而路羽则说
一叶轻舟
慢慢地驶过童年的梦乡
你依然还在
忧伤的眼神还在
充满了无限的伤感
是一种声音牵住了我的思念
深夜里 窗扉外
有一只萤火虫
我知道是你
为我点燃的一盏小灯
——《思念》
童年、母亲、梦成了路羽与冰心乡愁的诗的内核,三个词可以互相置换,并不损诗意或诗境。由这三者所构成的路羽的乡愁诗,体现了一种绵远的牵挂和回不去、实现不了的忧伤。“女儿的窗口/怀念起/浪花的鲤城/那是母亲遗下的笑容”(《窗口》),女儿的窗口永远憧憬着母亲的笑容,它是那么真切,似乎唾手可得,但永远也无法追寻得到,人已走远,那童年的呼唤便也瞬间清晰而又逐渐走远。容颜的消失,使人陷入到深深的忧思中,这是,乡音便恍惚升起,“铃声/丛森林中传来/熟悉如隐隐的/乡音”(《望乡》), “乡音依稀/总是由远而近”(《乡情》),但任女儿如何追赶,岁月都无法返回,“母亲的呼唤/已在千里之外”(《刺桐树》),在一次月缺月圆中,童年与母亲与梦的交替降临,使女儿的窗口青苔叠叠,泪迹斑斑。
在漫长的离乡后,诗人再次从香港移民至澳门,从一个繁华的都市到另一个城市,诗人经历的第二次移民使她悄悄地脱离了童年的梦,转而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移民。在新近澳门所作的《跨海大桥》便体现了诗人这种转折。
“桥/以独特的语言/和我对话/仿若一双美丽的/有着七彩背脊的虹/缓缓驰过/印合着我孩提忆念中/深情的呼唤/灵魂中蓦然生出一对翅膀/是你/跨海大桥的雄姿/连接起边缘/将梦境和现实的两岸牵合/驾驭住/嘶鸣的涛声/从此/渡轮不再喘息/不必再哼古老的/那首发了霉的歌/月色徐徐落下/桥灯蜿蜒/燃起一海的辉煌/诠释/龙的子孙/是怎样将心血倾注成/屹立不灭的执着”
诗人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并且体现了努力融入当地文化的姿态,尽管移民以跨越边界的经验成为这种处境自接的介入者一和被介入者一,身受双重文化的挤压,但诗人更愿意作一些积极的努力,不仅“以诗为家,并且以超现实的时空意识,来表现积极真实的生命体验,同时重建心灵的家园,表达真、善、美的人生价值” 12并且借诗,借桥梁之作用,借助一种“跨海”的气势,意欲连接两岸三通,实现大融合的历史性创举。这种诗性与现实活动理念的结合造就了另一个身份——出版家、文化活动家的诸多为人所称颂的成就。
1.路羽,从港澳台诗人的乡愁诗看他们的民族情结,选自《路羽自选集——叶色如梦》,银河出版社,2007年7月
2.路羽,两位香港中生代女诗人的乡愁诗
3.路羽,我的出版与文学创作之路(后记),路羽散文选,银河出版社,香港:1999年12月版
4.潘亚暾,儒商诗人路羽诗,转引自《叶色如梦——路羽自选集》附录,银河出版社,香港:2007年7月,152
5.路羽,叶色如梦——路羽自选集,银河出版社,香港:2007年7月版
6.陈志泽《纯美的意象、动人的心歌》
7.孙文波,《我理解的90年代:个人写作、叙事及其他》,选自王家新、孙文波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
8.王家新
9.周易寻门余论,下卷,摘自电子版《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10.路羽,两位香港中生代女诗人的乡愁诗
11.路羽,从港澳台诗人的乡愁诗看他们的民族情结,选自《路羽自选集——叶色如梦》,银河出版社,2007年7月
12.路羽,从港澳台诗人的乡愁诗看他们的民族情结,选自《路羽自选集——叶色如梦》,银河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