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理性的书写 灵魂的感悟…… 徐 东
发布时间: 2007/11/17 10:21:09 被阅览数: 2131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理性的书写  灵魂的感悟

——初读《路羽自选集——叶色如梦》

 

是需要写点什么了,灵魂开始疼痛。

感悟诗句,从雅园小白楼遥望南海岸边那颗珍珠,照耀着一位青春女子的沉吟,泪流满面,仿如一枝梨花春带雨。梦幻中,一声声呼唤,都是人世的悲凉。

从东方的《诗经》到西方的荷马史诗,那些世纪前的咏叹,使这个世界日见苍凉。越过漫长的中世纪,到得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十七世纪的工业革命,西方文艺历过了启蒙、抒情和理性书写淹盖着时代的隋落和世界的末日。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进入了现代主义的荒漠,英国一曲艾略特的《荒原》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末落裸露在人类的面前。从此,文艺开始衰落,诗歌走向灭亡。美国“垮掉的一代”开始以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席卷全球。英国乔伊斯则以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开始摧毁文艺传统言说,梦幻、荒诞、魔幻淹没了文艺的所有角落。于是,宗教开始为人类的灭亡而祈祷。

回到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旁去吧,这个尘世太污浊了呵!

初识路羽,是1997年。那年,通过她主持的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诗集《第三只眼》(后改为《悔》)和爱情诗集《爱不会忘记》的续集《朦胧》,同时应著名诗人傅天虹主持的香港《当代诗坛》之约发稿。他们是一对移居香港的苦难之旅,一个是南京孤儿,一个是泉州的才女,都曾在70年代末在大陆初展才华。那时却有不少年青而有才华诗人选择了逃离,却不知是为了什么。而路羽与傅天虹夫妇在香港的创业的艰辛,回忆起来只会教人垂泪。二十多年漫长的岁月,只有爱的力量可以支撑。而老诗人曾卓曾经说过,当诗养不活诗人的时候,诗人应用自己的血肉去养活诗。这是何等深刻而又现实的召唤。

笔者与路羽他们联系,似乎从一开始就在着某种默契。傅天虹的男性重音,路羽那鹃声似的呼唤,一次电话便可传神。他们寄来的书签,都印有微笑的尊容,简直就是一种亲切的对话。他们曾约笔者相会于珠海,但笔者终因为俗事緾身而未能成行,但近年身体欠佳就再也不宜远行了。尽管如此,都因此造成了长久的悬念,由此会日久生情。当21世纪的20004月路羽的处女诗集《红翅膀的嘴唇》出版后,笔者在当年的十一月就收到了一本,扉页上虽未题签,笔者以为正是路羽经过思考后有意留下的艺术性空白。现在收到《路羽自选集——叶色如梦》,到此,路羽已出版了六本诗集和三本散文集,笔者以为是路羽用自己的血肉养活了诗。

20世纪的后半叶,世界诗坛被现代主义拖入了绝境,诗很快地走向了衰亡,一切艺术都已商品化,使整个艺术世界变得一片空白,而一些7080后却在制造文化垃圾,在糟塌着诗坛。正如意大利诗人蒙塔莱说的,现在是百万诗人在写诗,却与诗无任何关系,这是毫无意义的。许多诗用白话写出来,那是散文、是下等的散文现在是一切艺术都民主化了,诗则成了消耗品。用后就弃之如敝履。诗的季节已经过去,得等待一个新的年代。但诗决不会灭亡。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傅天虹于21世纪的2002年自任总策划、由路羽主持的香港银河出版社承担出版业务,推出中英对照本“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请诗坛泰斗藏克家题签书名,邀请当代诗坛名宿牛汉、犁青、雁翼、洛夫、余光中、野曼、文晓村、绿原、屠岸、张默、向明(台)以及美国女诗人、世界诗人大会会长罗斯玛丽女士等数十位诗人担任顾问,五年间已出版诗集500部,先后走向世界,仿佛东方上空升起一片缤纷的彩霞,扶持正气、力挽狂澜,令世界瞩目。这一切都在证明着,诗,决不会灭亡!“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不可或缺的光辉一页!

《路羽自选集——叶色如梦》同她的处女集《红翅膀的嘴唇》一样,都是短诗,但前者略比后者长一点。《红翅膀的嘴唇》载入57首诗,其中手写6首,除19812月发于《诗刊》上的《酒吧与老妇》33行和1982年发于《晋江文学》的三首约20行以外,其余的诗都很少超过10行,不但诗短,诗句也短,一般都在10字之内。而《路羽自选集——叶色如梦》载入小诗120137首,大多数都在15行左右,也不过稍长一点而已。但笔者更爱《红翅膀的嘴唇》写得更含蓄、含不尽之意,有如画家的技法留有空白,给人以更多想象的余地,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写诗难,写短诗更难。有批评家以为写得短就没有涵量,笔者却不以为然。笔者以为,一首诗的完美,是由作者与读者去共同完成的,如果作者都写尽了,还要读者干什么?不如去听知了叫好了。一首诗,如果留给读者以更多想象的空间,读者的智慧,必将由此生出更多而且更有诗意的内涵来,其妙处,也许作者也会拍案叫绝。不知诗家以为然否?

路羽的短诗,晶莹如早晨的露珠,深邃如远天的星星,其神韵有如萤的鼓点,其节奏有如清脆的山泉。如果你幽会,她如一束束鲜美的花朵。如果你远行,她如协拍的乐音。如果你闲睱欣赏,她如甘美的橄榄。她如梦似幻,给你生命以慰藉。她如花似玉,给你爱的温柔。在风雨坎坷的生命路上,在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苍凉岁月中,有些诗像晚秋的野菊那样,摇曳于凄凉的风雨,伴你颠扑,伴你向前,甚至伴你痴笑,伴你落泪,只有她抚慰你久已创痛的灵魂。

路羽的短诗,一般说来,是中国两千年传统诗歌精神的继承与创新,但又汲取了不少现代诗的艺术技法。作为抒情诗,已作了理性的提炼与升华,不少诗,第一感观虽能读懂,但却又得不到完整的意象,需要灵魂的感悟,从中获得诗意的深刻,这就不是传统的阅读方式可完成。路羽写诗,已不是照镜式的反映生活,而是用灵魂去感悟生活,以提炼诗的灵感,再加上通感、象征、比喻等一些艺术技法的运用,这就使诗提高了现代性。但从自选集中,有约占一半以上的诗还是写得较传统的。有些诗虽运用了某些现代技法,第一感观还是可以完全领悟的。其中不少现实题材的诗,大体上已经近于直白。最令人感动的是19812月《诗刊》上的那首《酒吧与老妇》,通过酒吧内外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控诉了社会的悬殊与不平,该诗的故事已近于白描,诗句再直白不过了,却给人以强烈的震憾。故诗人在《缪斯》一诗中这样写道:“最动人处/依然是/直露”(见《红翅膀的嘴唇》)。有故事的诗在集中也不少,如《一个童话故事》、《河的传说》、《霸权》、《同类的杀戮》、《灵渠》、《鼓山石刻》、《寺庙》、《万里桥》、《乡情》、《蝴蝶梦》等等,有些故事也很直白,但有的故事则作了理性的抒写,需要从心灵深处去感悟出来。集中写得较直白的多是一些现实题材的诗,如《跨海大桥》、《海滩上的星空》、《竹湾海滩》、《独秀峰》、《武夷相思树》、《木棉树下》等等。故路羽的诗总体上还是中国传统诗的创造与发展,一些现代艺术技法作了理性的升华的诗句只是为传统诗所用罢了。

路羽的诗,不少题材也独得绘画的技法,《秋烟》是一幅水墨画:“炊烟/攀沿/独坐的菊/不慌不忙地/显示曲线/让远方的山恋/露出/朦胧的笑容”,八行短短的句子,仅30个字就让人看见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秋萤》是一幅秋月飞萤的夜景:“草的捕手/轻试过/露珠的晶莹/月亮/晃悠悠地来了/一任/萤的鼓点/敲响/寂寞”,诗句由静景转化为动景,由无声转化为有声,这就使寂寞的秋夜变得热闹而生动起来,这是诗人现代技法运用得最好的一首。集里诗中有画的诗真不少,就不再赘举了。《残松》以第一人称写出,是诗人自我生命的写照,可见女诗人性格在恶劣环境下艰苦拼搏的倔强。诗句如下:

 

被狂风暴雨

打得焦火烂额

半边枯萎了

但我

没有忘掉阳光

 

那怕天地

把我量度成

一棵

畸形的小松

我仍会

在这座山峰上

倔傲地

站着

 

看!这就是女诗人路羽跋涉于生命路上的艺术形象,读罢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路羽自70年代末移居香港,至今已近30年,诗人自然会产生对故乡、对大陆的思念,一种民族情结自然会化成诗的灵感,故自选集中有关思乡的诗几乎占了一半,其中明确写乡情的也有近40首。有些诗,虽然只写郁结于心的某种情绪,会渴望,会远望,会期待,会伤逝,会迷惘,会俳徊,会泡在紫砂壶里泡成惨绿,那是乡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些乡情诗已升华到对故乡对祖国的恋情,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结。如《跨海大桥》不是写工人的劳动,而是写出龙的子孙的辉煌成就,将心血倾注成屹立不灭的执着。该诗的开首以桥与诗人的对话,独具创新。该诗是诗人文学上的成就的突破。也是文学上的晶品,必将在文学史上占有光荣的地位。

有诗家指出路羽的诗有淡趣的特色,那正是诗人对抒情诗作了理性提升的结果,化浓情为淡雅,这是一种现代技法的妙处。那是表面的现象。试想,一首抒情诗哪会没有感情了呢?如果心灵的感悟没有悟出诗的淡趣后面所隐藏着的火一般的激情来,那真是白读了。不知诗家以为然否?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诗辨第一》)路羽的诗,别出心裁、别具创造、别有情趣。她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当诗养不活诗人,她用自己的血肉养活了诗。只可惜诗的季节已经过去,得等待一个新的季节的到来。这正是:“落花时节/诗凋谢了/种花人走在花径上/踏着残红碧痕/风雨来时/忍看飞花走红/痴笑或者落泪/都是一种风景/疾首或者仰望/都是一种姿态/诗的季节/尚未到来”(笔者小诗《落花时节》)风雨之夜,遥望南天,梦幻中,依然看见;一枝梨花春带雨……

 

2007823-27

 

 


上两条同类新闻:
  • 抚慰心灵的清风……牟心海
  • 渡着一串诗意,从此岸到彼岸……许燕转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