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淡远·象征·美感……唐德亮
发布时间: 2008/10/18 9:38:41 被阅览数: 1867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淡远·象征·美感

——读《路羽自选集》

唐德亮

读路羽的自选集,总被其独特的风格所吸引,沉迷。有的诗,读了再读,品了再品,仍感余韵袅袅,挥之不去。那么,她的诗有何特色?

一是淡远。路羽的诗,不属于“大江东去”那种铿锵雄浑之作,而是淡远、温婉、轻灵。这种风格的作品,诗史上有不少佳作名篇,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往还。”路羽亦精于淡远之道。请读她的《沙滩上的星空》:

仰望月亮时/已被/月光淹没/两只无色的海蝴蝶/踏着春的节拍/在斜斜地飞/爱情的路/太长太长/长得好象没有结尾/很累的心/虚掩着/玖瑰的刺/伸入/每一个角落/柴已烧尽/炉膛开始空虚/梦中人/仍在梦想/潮声中/天空/已在远方苏醒/

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朦胧、淡远、迷人的氛围:遥远的月光,无色的海蝴蝶,在虚拟的“春的节拍”中斜飞;爱情的路没有结尾,梦中人仍在甜美的梦中沉睡,远方的天空却已苏醒。为什么苏醒?潮声。什么“潮声”?这只能由读者想象了。画面的美与情感的美相结合,情感的虚幻与不确定性,使这首诗令人回味无穷。

说路羽的淡远,还包含着一种含蓄之意。如《梦》:“风是洒脱!/浪是温柔!/他们的脚步/在八月的码头,……一声气笛,/有个梦掉入湖中。/”“风”与“浪”在“八月的码头”干什么?谁的梦掉入湖中?那“梦”又是什么梦?其味隽永,内涵丰厚。《小诗一束》中的不少作品都是如此,如《雕塑》:“你的目光穿越透明的我/我正雕塑另一尊自己/”这一雕塑定是一个英雄、伟人、烈士,诗人用他的精神品格塑造自己的人格。两句诗言近意远,精炼,以少胜多,字“淡”而意深。这正是深“淡远”技艺之真髓也。

二是擅用象征手法。卡西勒认为:“象征就是在知觉符号和某种意义之间建立起隐秘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显现于我们的意识当中。”路羽善于把虚的思想情感化为可感的具象。如《枯叶》:

向星星哭一次

向月亮哭一次

向风雨哭一次

向黎明哭一次

流尽了泪水

我悠悠地飘浮了起来

在这首诗中,“枯叶”是一个人的形象,他在生命的尽头,向星星、月亮、风雨、黎明痛哭。他哭自己曾经历的磨难风雨,哭终于见到了“黎明”。这样,“枯叶”就被赋予了深广的精神意义。又如《万里桥》:

  一种哲思/在雾与沙尘挺立/不朽/展示着/坚韧的引力/为一代代游人/?接万里/  凄迷中顿悟的/风景/纵观一千年/春秋绵绵/彩蝶款款飞来/在孤寂中伸延/

“万里桥”在诗人笔下,是一种“哲理”,挺立着“不朽”,展示着“坚韧的引力”。如其说是桥的“哲理”,毋宁说是诗人的“哲理”。这是第一层次的思考。接着,诗人更进一步,有了更深的“顿悟”。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不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挺立”“坚韧”的“引力”才得以延伸么?主题得到了丰富与延伸。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情达意的优秀之作还有《荷语》、《跨海大桥》《鼓山石刻》《灵渠》《武夷相思树》《独秀峰》等等。

三是美感。路羽的诗都富有美感。诗是审美的艺术。读诗,是为了获得美的享受。路羽的诗,是美的诗。一是其意境美。著名诗论家杨光治认为:“意境(境界)就是读 者感受到的、凝寄着作者思想感情的生活画面。”这是对意境最精确的概括与表述。路羽 的诗,是注意境美的建构的。请读《睡莲》:“夏日的影子/在柳枝的抚慰中摇摆/一朵白云/似乎在弥合距离/留下的一声清啾/唤醒了隔岸的睡莲/鱼儿始终睁着眼睛/已分不清白天黑夜/意外的惊吓/令一种新的感觉开放/”在这首诗中,柳枝抚慰着夏影,白云在拭抹池中镜子,鸟儿唤醒了睡莲……,一种新的感觉在开放。意象是美的,境界是美的,一幅有古典美的境界扑入读者的眼帘。当然,诗人的情感也是美的,她唤醒了我们美的情感与想象。二是语言的纯美。路羽的诗,语言纯净、凝炼、不芜杂,晶莹剔透如同水晶、玉石,读之令人喜爱。如《灵泉》:“抹去星月/霜冷冷地/弥漫/瀑布哭泣/  梦乡/摇曳/此刻最难弄清/山脉的走向/仍有雀跃/深谷漫出的香醇//另一种灵泉/”简炼、流畅、深刻、优美,动与静结合,浅易与含蓄结合,达到了较高的高度。又如《无题》:“月亮从瞳孔里爬出来/照洒着/躺在荷叶大脚上的/露珠/”诗句真是像月亮一样漫柔,像露珠一样晶莹可爱。又如:《初春》:“昏睡的土地甦醒了/幼牙从渴望的泥土里钻出来/把春光点缀得十分妩媚/”意象清灵、圆润,与上一首一样,读后即能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三是朴素美。如《酒巴与老妇》中,诗人基本用叙述白描的语言,刻画了“阔气十足”的阔少爷、“媚态百出”的贵小姐和一位“头发蓬乱的老妇”两种不同形象,特别是对老妇,诗人写她“苍白的嘴唇挂在枯黄的脸上/震颤的脚步撑住肩头的木柴。/阵阵寒风呼啸/瘦弱的她显得更加憔悴,/她煞煞双眉慌张地爬起,/机械地摇晃沉重的木綑,/……诗人通过一富一穷两种人不同境况的对比,写出了香港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入木三分,深刻有力。朴素中显出了诗人的功力。

路羽是香港有成就、有独特风格的女诗人,她的这本诗集给人的享受是多方面的,这篇小文因篇幅所限,只能写出几点粗浅体会。

唐德亮—广东省清远市新城升平街28号清远日报社,邮码:511518 

 

作家忆童年作文 

写作缘于兴趣 

唐德亮

我爱作文与创作缘于兴趣。

首先是对读课外文学作品的兴趣。

我出生于粤北山区连山上草一个叫沙水冲的小山村,读小学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大破“四旧”,很多名著篇读不到了。但其时全国正掀起轰轰烈烈的“学毛著”运动。才七岁多我也投入了这一热潮。或许是自己的记性好,“老三篇”及部分毛主席语录竟能背得滚瓜烂熟,于是被树为公社学毛著先进,在全公社群众大会和广播站上介绍学毛著经验。此后,由读毛著转为爱上了《毛主席诗词》。有一回,手拿一本《毛主席诗词》坐在村边石板上诵读,被中南局驻我们村的五七干校一位老干部见了,惊异而微笑地摸摸我的脑袋说:“这孩子,不简单!”后来才知道,中南局驻我们上草干校中,有不少著名作家,如萧殷、吴南生以及《西瓜兄弟》的作者王匡等等。最难忘的,是“偷”到一本当时被称为“毒草”的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那年,有一位广西桂岭来我们生产队割松香的一位青年(生产队为搞活经济聘来的副业人员),一次,我到他的住处玩,发现他正在读雪克的《战斗的青春》,便缠着他借我看几天。他说这书不适合小孩子看,硬是不肯借。后来我心生一计,某天,趁他敞开大门不在家闯进去,写了一张“借条”,写上“你的书我借去看,两天后还你。”放在卓子上,便将书拿回家,攻读了两天一夜。读得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热泪盈眶。这本书使我对文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不久,又用卖果卖柴积攒的钱(其时我已成了孤儿、五保户)买了一本《高玉宝》。读了一遍又一遍,看了书中的后记,高玉宝由一个穷苦出身的文肓变成一个能够写书出书、全国闻名的作家的经历令我浮想联翩,文学梦于是悄悄萌芽:有朝一日,有自己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著作出版,那该多好!

那时,学校上课虽已基本正常,但劳动课多,严格的作文训练少,不像如今的小学生要求每周一次作文。由于平时爱读课外的文学图书,自己的文学素养、写作水平自然比班里的其他同学要高些,作文不时被语文老师当范文在班上诵读、“贴堂”。记得有一篇写双夏大忙的作文,受到老师高度评价。那篇作文写我与生产队社员一起开夜工、在一个山沟的水田拔秧苗的情景,我写了三个片断:一是“竹篱、松明火把将山谷烧得如同白昼”;二是“拔秧中热闹的唱歌比赛”;三是“回家途中我的火把突然被风吹熄,跟不上队伍独自一人在伸手不见五指、黑漆漆夜色中深一脚浅一脚、几经跌倒又爬起终于回到家”的情景。教五年级语文的韦老师称赞我这篇作文的优点是:一是会抓几个生动的场景,写得细致;二是有山乡特色;三是词语丰富;四是真实,如回家一段,写出自已新鲜独特的感受。韦老师打的分是“99”。他的表扬让我兴奋了许多天。后来兴之所致,竟偷偷学写过诗歌、剧本,虽不成功,写了就扔了,但毕竟加深了对写作的兴趣。写作对我而言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一种兴趣。

兴趣,使我爱上了阅读,爱上了作文,进而爱上了文学创作,成为一名作家、诗人。

作者简介:唐德亮,195812月出生于广东省连山沙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协理事,清远市作协主席,清远日报副总编辑。已在报刊发表作品1200余篇,出版文学专著7部,诗集《苍野》荣获广东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品40多次获省以上奖。

 


上两条同类新闻:
  • 抒情是一种饱含水分的植物……莫文征
  • “通灵宝玉”的原型……池澄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