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一條長長的橋
——記余光中老師在北師大續寫鄉愁
·路 羽(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 特约研究员)
春天的腳步已經來臨,我與天虹又是高興,又是緊張地代表北師大文學院到澳門機場去迎接余光中老師,在到達的出口處,我們一直緊張地等待,老師終於走出來了,我們迎了上前,老師的行李不多,一下子我們上了車,本想在大堂為老師拍一張照留念,怕耽誤時間就沒拍,結果拿在手上的相機不見了,我們以為掉在大堂的出口處,車子打回頭,我正準備下車時,發現掉在坐位的下面,這是一個緊張的小插曲。
我們領著老師準備過關,就在澳門進拱北的邊界線上拍了照片,過關時看到了黑壓壓的人排隊,這時候天虹很著急,學校那裏的安排很緊,天虹這時走向指揮台,說明來意,很快的我們三人就從特別通道離開了,到了拱北的海關,天虹向指揮台的同志說了一下,這時指揮台的同志站起來與老師握手、問候,表示歡迎。很順利地過了關,北師大文學院的副院長郭海軍先生和車子已在出口處等待,車子直奔北師大珠海分校。
這次北師大珠海分校邀請余光中先生為師生講座“詩與音樂”,同時隆重舉行了聘任余光中先生為名譽院長的聘任儀式,校長苗中正為余光中先生頒發了文學院名譽院長聘書,老師這次還特意從臺灣帶來了兩件珍貴禮物贈送給苗校長,一件是他的詩作《情人的血特別紅》,另外一件是一個磨砂杯,杯上印有他的兩句留言:“這世界帶你向前推動,像杯子旋轉在你手中。”
儀式之後,余光中先生為師生們做了精彩的演講,講到詩、畫、樂之三角關係藝術,繪畫與詩具有“心靈的空間”的共同點,詩給人帶來場景、意景的想像空間和樂理的美感。老师將“滄海月明珠有淚”改為“滄海月明珠含笑”,講到學校時,把“貴校”改口為“本校”,令師生們感到非常親切,整個演講廳,包括地上,窗邊都坐滿、站滿人,還有很多的同學只能在外面靜靜地聆聽,掌聲不時地傳出……。文學院張明遠院長特別地強調,余光中先生任名譽院長,是文學院發展的一面高揚的旗幟,大家對學院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張院長送上了學院的特別禮物,一顆晶瑩的玻璃珠,它即是珠海的象徵,也是學院師生的心意,正巧余光中先生與洛夫先生都是龍年出生,洛夫先生被聘為國際華文文學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老師幽默的說,要與洛夫先生連袂返校,來個“雙龍戲珠”。
我與老師是同鄉,說來也是緣份,我是1979年移居香港,我第一次見到他是1992年10月份,是在香港科學館舉行了“現代詩與社會”文學演講會,我和香港的一些作家、詩人,還有中國來的作家、詩人參加了這次盛會。第二次是到臺灣高雄老師家拜訪。之後在2003年9月應邀參加福建省舉辦的 “余光中詩歌研討會”。另外一次是2006年10月參加了北京“新世紀中國新詩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分成兩組,我和老師是同一組,在會上我讀了一篇為大會而寫的論文“從港澳臺詩人的鄉愁詩看他們的民族情結”老師在會上也講了話,每次老師的教導和對詩歌的熱情,都深深地吸引著我。
老師雖然年齡大了,但走起路來健步如飛,身手敏捷,這次文學院還安排了老师參觀珠海市唐家的“共樂園”,和中山市“孫中山故居”,那天我們大家一起走進共樂園時,老師觀察入微地發現了樹上掉掛的小蟲,而小蟲不是往下掉,而是往上升,老師睜大眼睛左看右看,研究說:“小蟲可能是把絲線吃下肚子去了”,我們大家都很驚訝,也只有這個解釋了。唐家“共樂園”是第一任總理唐紹儀的故居,裏面種植了不少的名貴植物,有好幾棵還是從國外運來種植,不少的名人政要都來過此地,它是一座很有價值的文物景點。到了孫中山故居,老師細細地觀看了故居裏的擺設和牆上的圖片,當大家準備走的時候,在一棵樹下看到一隻很大的烏龜,大得有一個大鐵鍋面積,初看時大家還以為是假的,後來老師發現烏龜在動了,好象是想跟大家打招呼似的。
傍晚,文學院的師生們聚集在國際交流中心的西餐廳裏,很多同學都希望老師能為他們簽名留念,這時有位同學希望老師給他寫一點什麼,接著老師给這位同學寫下了“鄉愁”的續篇:
而未來
鄉愁是一條長長的橋
我去那頭
你來這頭
老师对未来充满希望,过去的乡愁是台湾与中国几十年不能来往的封闭状态。如今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经济已经突飞猛进,这一条长长的桥,已经可以自由的进出,来去自如了!
回忆十几年前我接触余光中老师的“乡愁”是在香港的一家图书公司,在书架上,还看到〈民歌〉、〈莲的联想〉,等作品,当我读道: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邮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
后来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这首诗,字里行间有多深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情啊!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真挚,扣人心弦,它体现了深厚的中国民族情结,“乡愁”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它感动了许多许多中国人的心。
20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