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汉语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传统节日的传承……路羽(傅小华)
发布时间: 2009/10/18 10:42:34 被阅览数: 1686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汉语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传统节日的传承
路羽(傅小华)香港
 
    中国是诗的国度,具有悠久的诗歌传统。在数千年文化发展过程中,汉语诗歌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以优雅的形式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韵律成为教化启蒙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去年北京的奥运在堂堂正正的方块字——汉字的演绎中拉开了序幕,琅琅的汉语古诗朗诵更是让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的汉字、汉文化,已经深深地吸引着人们,这是多么壮观的一幕。而汉语诗歌作为汉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古到今,都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汉语诗歌沉淀了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行为,也承载了穿越历史长河的审美和文化归属感。汉语诗歌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也起到一种关键性的作用,两者相互为载体,相互促发生成,又彼此依靠,互相传承。可以说,汉语文化要从历史中走出来,鲜活于当下;要从中国走出去,活泼于世界,应该对汉语诗歌中承托的传统节日,以及传统节日中孕育的汉语诗歌加以关注。
    以中秋佳节为例,自古至今,汉语诗歌中的中秋明月与中秋愁绪,演绎、升华了中秋佳节的精神内涵,而中秋佳节也附着并孕育着中秋诗歌的灵魂。李白《月下独酌》、李朴《中秋》、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苏东坡《水调歌头》、辛弃疾《太常引》等等,为后人颂读,也因此凝聚了后人共同的向往。可以说,作为一个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与诗歌互为载体,承传了后人对民族与文化的情感。
    海峡两岸封闭了三十八年的门终于开了,那年的中秋佳节,台湾许多诗人归心似箭,他们经香港回乡探亲。前后回乡的有张拓芜、杜潘芳格、杜十三、周鼎等,之后回乡探亲的还有著名诗人洛夫、向明、羊令野、张堃、蒋勋、商禽、辛郁、管管、碧果等。当时广州《华夏诗报》第三十期,刊出了“特约台湾香港著名诗人”编选的“以文会友,以诗探亲”专页。
    诗人们一行访问杭州、绍兴。上海《中国诗人》主编黎焕頣当时到杭州邀请台湾诗人赴上海。杭州等地诗人,涌向上海,上海文学报,中国诗人,作家协会,上海文学,新闻报,上海笔会,上海文艺出版社,作家、诗人、企业家等,与台湾诗人聚谈,两岸诗人共同探讨中国诗学的建立和发展问题。正如诗坛泰斗艾青说:中国诗“应当是即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又吸取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具有中国现代诗人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诗歌。”邵燕祥说:“中国新诗正从一个新的起跑线奔向另一个新地平线,这是需要一代以至几代诗人。”而台湾诗人洛夫说的是:“活在黄土里,活在寒的悲匣中,活在江南的柔水中,活在峨眉峰顶的雪雾里,活在离骚里,活在‘两岸猿声啼不住’中,活在五千年浩浩荡荡的长河中,活在十亿滴血汗里,活在‘孤舟一系帮园心’中,活在洞庭湖的烟波浩渺中,活在海峡的惊涛骇浪中……。”
    中秋节来自台湾及海内外的诗人们畅游漓江、桂林名山、芦获岩、叠波山、伏牛山、象鼻山、七星岩等,客船夜里泛舟——中秋赏月,是晚天高气爽,风清云淡,桂林沉浸在月光中,江畔时有烟花冲向夜空。台湾诗人们实现了多年来在漓江中秋赏月的梦。船在江中悠悠游戈,联欢晚会在欢乐声中进行,李元洛诗人朗诵了洛夫诗作:《边界望乡》,香港诗人犁青朗诵了诗作《月印五潭》及《桂林月》等,洛夫诗人朗诵了诗作:《寄鞋》,辛郁用他的优美曲调唱出动人的民间戏曲,管管用他的京戏的腔调朗读诗篇。广州华夏诗报主编野曼在致词中也说“今夜是月圆人圆诗也圆了”。《蓝星》诗刊发起人余光中诗人,他写了:“……肚里另有个中国结/……打一个结在绳上,每到清明/或是中秋,就隐隐地发痛/会做恶梦,会消化不良/……你说吧,大夫,该怎么了断?”……(《中国结》)。叶延滨用四川腔调唱民谣,桂林年轻诗人高唱悠扬的刘三姐对歌。诗人们欢悦的诗声、歌声!在中秋圆月的天空,在漓江的水中回荡,于此同时,清空中传来了一阵阵悠扬的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们一百多人在湖上赏月吟诗,济济一堂,此情此景,如今回想起来,不禁使人心情激荡。
    再至端午节,为大诗人屈原而诞生的节日,更是诗的节日。今年5月端午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来自各地区的诗人们有150多位,在这端午节日里,在曲江池畔,吟诵诗作。盛唐时期长安城曾是许多著名诗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他们曾经在这里把酒临风,吟诵名诗佳句,以致“曲江流饮”成为如今的著名“关中八景”之一,为人们追忆盛唐诗歌繁华的标志。老诗人屠岸吟诵诗作激情难抑,美国女诗人Jane即兴作诗,最后香港诗人傅天虹为这次的“曲江流饮”诵诗一首“时醉时醒/盛唐的春水/就穿插在曲江池上/这一盏又一盏/莲花的空白中……”。
    汉语诗歌点拨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而传统节日也反过来传承了汉语诗歌的精神。两者在沟通、凝聚人心,熏陶、提升民族爱国情怀,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汉语诗歌的传播与传统的节日分不开,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白热化,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越来越受外国朋友的青睐,把中国汉语传统节日的诗歌翻译成外文向世界传播已是当务之急,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符合市场规律的大胆设想,包括设计一些跨部门、跨行业的方案,坚持以“热爱祖国、歌赞人性、弘扬正义,关怀人类”的宗旨,继承和发扬汉语诗歌的优良传统。时代呼唤有更多的中国人把中国的汉语文化,中国人的思想介绍给世界人民,从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对整个人类的人格修养都有良好的提升作用。
 
 
                                                                                                     2009-9-18

 


上两条同类新闻:
  • 知天命而不惑、思人生而彻悟 (汉语中生代的论文)……宋剑华
  • 诗说与诗写互为辩证(汉语中生代的论文)……陈仲义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