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北师大珠海分校华文所三周年志庆傅天虹教授深情话二岸
发布时间: 2009/11/2 22:27:35 被阅览数: 2547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华文所成立三周年志庆暨合作成果发布会上傅天虹教授深情话二岸沟通

傅天虹说:有一种感觉呢,寿桐兄刚刚讲的话,我好像感觉到,诗人是改不了的,教授是不得已而为之。自从爸爸妈妈去了台湾,我到了香港,这边是熟悉支持我的老诗人艾青、流沙河、邵燕祥等人的关注,他们已经在看着我,他们希望从我的身上看到对岸;然后那边台湾熟悉支持我的洛夫、余光中、文晓村等老诗人他们眼睛也望着我,他们想从我的身上看到大陆,我感到这种距离。上面不通,这种眼神就落到我的身上,就希望从我身上能通,我本人也希望能通,因为很多诗里面,我已把这种心情写出来了。

二岸老一辈诗人终于沟通了,我可以大言不愧的讲,两岸三通是从诗通起来的,而二岸诗人的通是从我通起的,犁青在香港的定居是我劝他留下来的,犁青当年佳宁事件以后,他离开印尼想去加拿大定居,我劝说,你不能走。犁青和洛夫相互认识是我介绍的。后来1988年张诗剑这批福建籍香港诗人找到我,包括现在我身边的陈盼耕老师,他们也是从大陆来的,当时在香港被说成表哥表嫂边缘化了,不承认他们,那么我们就相互支持,我邀请他们加盟《当代诗坛》,这些人比如张诗剑就是我把他介绍到台湾去的。

我感觉到,二岸聚集到我身上的迫切的愿望,是希望不要有这种隔阂,大家都想看到,属于自己同胞,属于同一个血缘的这些兄弟姐妹不要再有这种隔阂了,所以,我昨天晚上讲了一句,有了距离,才需轨道。1988年,两岸的诗人终于在北京见面了,洛夫跟大家讲:你们不要说我是台湾诗人,我是中国诗人!可见这种亲情迫切。

令人不解的是,两岸的老一代大家在一起沟通以后,这20年来两岸的中生代又变得越来越疏远,所以我和政珍兄两个人变得很急,为什么大陆要搞在大陆的,台湾要搞台湾的,为什么两岸四地的中年诗人创作和诗学研究不能结合地来。当时我也着急,年令越来越大,心急越来越急,所以我非常感谢我的领导和知已,华文所所长张铭远教授,他独具慧眼,提供了这个平台,我感觉到大家都憋着这么一口气,可能大家都有这种感觉,我不过是用一根大头针,轻轻的用那个尖子点了一下气球,现在就通了,就爆了,这一爆就爆了三年,爆出二岸四地逾20种科研合作成果。

我感觉到大概体现出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这种强大的民间传承精神,龙的传人具有这种坚韧的力量,上面不能通,我们下面通!民族精神要延续,诗学建构要延续。

我们今天毕竟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就在我们这么一个研究所里面体现出一个两岸四地,甚至包括全球的华文文学他们对于这种亲情,这种学缘,憋足的那么一种劲,所以一句话,就是说诗人的心里面根本就没有国界,也没有海峡。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北师大珠海分校华文所三周年志庆张铭远所长谈六大特色
  • 北师大珠海分校华文所“两岸华文文学研究合作与发展”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