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长诗《香妃梦回》赏析
刘 云
作者简介
张诗剑(1938~),原名张思鉴,福建长乐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7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文学史上著名的“南来作家群”的典型代表作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发起创办香港龙香文学社,先后任该社社长、常务副社长。现为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会长兼理事长、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並担任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香港文学报》总编辑、《当代诗坛》副主编等职务。主编《香港当代文学精品丛书》、《龙香文学丛书》200多部及《龙香诗丛》和《夕阳诗丛》75部。主要著作有诗集《爱的笛音》、《流花醉火》、《秋的思索》,散文诗《生命之歌》,散文小品集《诗剑集》等。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收进数十部辞典、选集,或被谱曲演唱。
精彩阅读
虽然香妃的身世一直备受争议,但香妃的美丽形象和离奇传说反而为新疆的山山水水平添了许多动人的色彩,不仅吸引着普通人们的好奇心,也为文人骚客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长诗《香妃梦回》是张诗剑于2001年9月份访问新疆归来后所作,最先发表在香港《文汇报》上,后又在《绿风》、《诗世界》、《台港文学选刊》转载,并被《国际汉语诗坛》翻译成英文刊出。从戈壁沙海到丝绸之路,从吐鲁番到达坂城,从八百里火焰山到博格达雪山,这首诗既写出了新疆各地的秀美风光,又把诗人心中的香妃形象融入其中。历史、现实与传说、想象熔为一炉,篇幅虽不太长,却流露出史诗的大气磅礴之势。对香妃的种种“梦想”既反映出诗人对这一传奇人物的倾慕和景仰,又表达出诗人维护民族团结、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共分为五个部分,以下节选的是本诗的第一、二部分。 (略)
作品简析
《香妃梦回》这首长诗起源于作者的新疆之行及其在旅途中对香妃墓的游览。香妃的传说以及香妃形象所蕴含的高洁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诗人,于是诗人由此生发出一系列的浪漫想象。全诗由小及大、由浅入深,从香妃的特质写起,由香妃一己之死生转向对人的生命本真的哲学思考,最后上升为对“天圆地圆人圆梦圆”的无极境界的探求。随着诗人思考的深入,诗歌意境也层层拓展,显得更为深厚、宏阔。
在这首长诗中,诗人并没有对香妃的身世进行叙述,而是紧紧扣住“梦回”,抒发其对香妃的倾慕和景仰之情。“情”是这首诗的根本,内蕴丰富,既包含诗人对香妃的一己之情,也包含香妃对故土的热爱之情,还包含诗人对香妃所代表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同胞手足之情。这些“情”中都寄托着诗人期盼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各个民族互相团结、和谐共处之大愿。但是,在这些“情”中,表述得最为动人也更为深刻的是诗人对香妃的情。
诗人运用了故事化的方式结构全诗。整首诗包含相对完整的故事框架和情节线索,有人物,有场景,有变化。演绎出一段跨越古今的生死爱恋;诗人爱上了玉骨冰肌的香妃那“冰结的相思”促使诗人来到香妃生活的地方寻找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姑娘;最后,诗人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们不仅共饮美酒,共浴于天池,且携手相伴“共游新江山,观美景,赏巨变”。这首诗的故事所传达的意蕴超越了香妃故事本身的传奇性,使香妃的形象具有不同以往的现代内涵与现实意义。在这首诗中,香妃之美除了美在“玉骨冰肌”、“绝世奇香”,更美在其“不稀罕三千宠爱集一身”的特立独行,“摒弃金堆玉砌”的高洁品质以及“钟爱莽莽草原/马队羊群/倾心戈壁、沙海/大漠孤烟”的不受社会规训制约的自然与野性。而这种美正是当今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最缺乏、也是最为珍贵的。因此,诗人借助写梦、写梦中之香妃、写与香妃之情表现其潜意识里在古代与现代、精神与物欲、野性与规范的对立中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美的向往和追求。而香妃可以毫不在意三千宠爱,却愿意与诗人共结情丝、同浴于天池,也说明诗人与香妃在心灵上已达到相契相合的境界:“那冰结的相思也许/来自一样的体香”,表现出诗人自身对高洁精神境界的追求。
为了表现对这种永恒之美的追求,诗人运用了古今交错与空间并置的表现手法。在诗作中,诗人可以在现代与古代之间自由穿梭,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宏阔之美。如在第二节中诗人来到香妃的故乡,“在葡萄沟的葡萄架下/饮马奶子奶酒/有饮必醉 /醉卧你的梦怀”;在第五节中诗人又携着香妃来到现代,游览起新时期新疆的美丽风光,一同品尝着葡萄美酒,吃着库尔勒的香梨,观赏着龙山风景中“星罗棋布的绿洲”,并一起在通往塔里木的沙漠公路上飞驰,欣赏着“戈壁丘岭/如千军万马奔腾”。莽莽草原与戈壁沙海、丝绸之路与雪山天池、交河古城与葡萄沟,这些不同的地域空间并置在同一首诗中。这种古今穿梭与空间并置既表现了诗作宏阔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现实的生活足迹,又营造出一种跨越古今、超越生死的情感氛围,由此更加突显出了香妃身上所体现的永恒之美的可贵以及诗人对这种美的不懈追求。以上这些因素使这首诗作无论在思想内涵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明显区别于一般的以写景抒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诗作,并使之更加别致生动。
作者自白
古诗词的意境不能排斥,现代诗的新技巧不能拒绝,二者应兼收并蓄,但太平淡的民歌体和太朦胧的怪诗,要尽量避免。我对诗歌的看法宁可当“调和派”。
——见潘亚暾教授《香港作家剪影》,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我确实把旅游诗“人格化故事化史诗化”。皇帝不能与她共枕,诗人却可与香妃共遊新江山,观美景,赏巨变。“在无限圆中通向无极” 。
——参见2009年作家出版的《香妃梦回》的封底。
名家点评
作品纵横开合,视野辽阔,内容庞大,丰富扎实。诗中既有新疆的历史,西域的现实,更有诸多围绕香妃的人情风物。他的诗笔自由出入历史与现代中,并与诗人自身的情感、经历,融为一体,作者以心灵的涌动贯穿其中,完成了对香妃的品性、才情、经历和坚守的歌颂,同时也完成了人生的反思,自我精神的回归。最后一句是全诗的提升和总结:“天圆地圆人圆梦圆,我们在无限圆中,通向无极……”,表现出东方宇宙观的万物的轮回,在禅意中意味悠远,完成了诗意的整体之美。
——2010年10月20日张诗剑获全国鲁藜诗歌奖,《诗刊》执行副主编、终审委员李小雨的点評。
诗中的“圆”,是大有深意的。这不仅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也是整部诗集的光彩所在、魅力所在,它生动直观地体现了传统和时代交响的旋律。…… 构成了“天圆地圆人圆梦圆”的“无限圆”,从而体现出周行不殆、生生不息的道的境界。诗人用自己的心血点亮的“圆”、点亮的“梦”,生动地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圆融之美的无穷魅力。
——黎山峣教授、李炜博士《传统和现代的交响 读张诗剑先生诗集〈香妃梦回〉》。
你(张诗剑)的诗,深沉而蕴藉,像你福建故乡的青橄榄,耐人细嚼,齿颊生津。
——巴桐:《酒 橄榄致张诗剑》,载《文汇报》1984年3月4日。
张诗剑的诗题材广阔,具有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和跳跃性的情绪节奏,意象被染上了强烈的心理色彩,常通过繁丽的比喻、丰富的联想,寄托自己的情思。
——潘亚暾、汪义生:《香港文学史》,鹭江出版社1997年版。
文献目录
1.黎山峣、李炜:《传统和现代的交响读张诗剑先生诗集〈香妃梦回〉》载《香港文学报》2011年第1期《香港作家作品研究第九卷》,香港文学报社2011年8月版。
2.汪义生:《用诗爱编织的梦最美》,载《香港文学报》2004年第4期《香港作家作品研究 张诗剑卷》,香港文学报社2005年版。
3.曹明:《浮想诗爱》,载《当代文学》2004年第1期。《香港作家作品研究 张诗剑卷》,香港文学报社2005年版。
4.徐国强:《浪漫传奇 文釆大气》,载《香港文学报》2011年第1期《香港作家作品研究 第九卷》,香港文学报社2011年8月版。
5.华而实:《〈香妃梦回〉美妙恋歌》,载《香港文学报》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