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安静的激情……叶红
发布时间: 2013/7/17 9:20:25 被阅览数: 1411 次 来源: 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安静的激情
——于坚近期诗歌的中年写作姿态
 
叶红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摘 要:作为中生代代表诗人之一的于坚,在第三代诗歌思潮中举起了先锋诗歌的大旗。20几年后的今天,于坚的诗依然关注日常生活,表达平民意志,拒绝语言的隐喻与象征。除此而外,走向中年创作的于坚,创作不再刻意追求先锋姿态,而是享受创作状态的随意带来的更加松弛、自由、从容的自我表达,诗歌中流淌着安静的激情,内容上更倾向于对自我的反观和对现代都市工业文明的批判,呈现出中年写作更加成熟、睿智、自省的变化。
    关键词:于坚;中年写作姿态
 
    2013年1月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新陆诗丛”,其中包括诗人于坚的诗集《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阅读于坚近五六年诗歌,既熟悉又陌生。他的诗依旧秉承关注日常生活的热情,依旧坚守平民意识形态的底线,依旧保持汉语天然的诗性和隐喻功能。这些特点对于熟悉于坚诗风的读者,是熟悉而亲切的。新诗集中还是镌刻下岁月的痕迹,随着诗人年龄的增长,他的诗性也在生长、生成、生根中升华,呈现出中年写作姿态,对读者有一种陌生感。诗集尾页节选了《老花眼镜》中的几句诗,也许正是对诗人中年心态的描述,“此生见过太多真相/现在可以站在虚构这边/凡事说个大概 要领 提纲/微言大义 一言九鼎 像个先知”。
    这里所说的中年写作,与“90年代的诗歌”提出的“中年写作”命名不是一个概念,准确地说是诗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对诗人写作姿态的影响。中年写作相对于青春写作来说,表现出更加成熟的艺术态度。从于坚近期诗歌可以感觉到,诗人摆脱了对先锋写作姿态的刻意追求,摆脱了唯我独尊的虚荣的诱惑,摆脱了对主流诗歌的敌意。诗人在获得无数桂冠和赞誉后对自我有清醒的自省意识,呈现出更加从容淡定,绵密细致,宠荣不惊的成熟创作心境。
    日常生活的神性。从近期于坚的诗歌和诗论中,诗人不再坚持以提倡平民意识来反崇高,不再坚持以追求语感和口语化来反对隐喻和象征。于坚认为汉语本身就具有神性力量,平民化、日常生活化并不是世俗化、简单化。把日常生活神圣化,依靠的是汉语本身的神性。于坚以世俗生活入诗,坚持口语化写作,不沉浸于对事物的表象的描述,而是从事物的表象中挖掘出恒定的思想,靠的不是赋予这些词语隐喻和象征的意义,而是语言本身的命名功能。他认为,最好的诗表面上看上去只是表述平常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当中会使你感悟到有很多超越于现象本身的东西,隐藏在这个现象周围的幽暗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把日常生活写进诗,这本身就使日常生活具有了诗意,无需再用隐喻和象征追加诗意。
    同样是写日常生活,于坚早期诗歌的表述和近期还是有所不同。《尚义街六号》是常典型的早期代表作。“尚义街六号/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隔壁的大厕所/ 天天清早排着长队 /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打开烟盒/ 打开嘴巴/ 打开灯 /墙上钉着于坚的画 /许多人不以为然 /他们只认识凡高。”1早期诗歌只呈现物象,不做议论或抒情。于坚自己也说,就像《天净沙·秋思》名词放在那里已经具有诗意,就无需再去抒情。近期的诗歌同样是写日常生活,诗人已不再拒绝抒情。《在冬天的花园里点火》“韩东和丁当去年冬天来到我的花园/带着各自的女人和厚薄不一的钱夹子/她们站在凋零之中显得越发鲜丽/相识是由于写诗 现在写得少了/但一如既往 继续关怀着世界/使我们可以在青年时代相遇/也可以在其它方面 一次次抵达一见如故”2。在诗中,诗人描述了在冬季的一天与老友诗人韩东和丁当及其各自的女人相会的一个场面,韩东和丁当都是人们熟识的诗人,按于坚的看法,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神性力量,把一个活着的人写到诗歌里面去,等于诗人要把人物变成诗教的一部分,这就是对诗中人物的升华。就犹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它只是描述了一个事实,但是“汪伦”因此而不朽。韩东和丁当在于坚的诗中已被命名,他们的名字已被神化。接下来的几句“她们站在凋零之中显得越发鲜丽/相识是由于写诗 现在写得少了/但一如既往 继续关怀着世界/使我们可以在青年时代相遇/也可以在其它方面 一次次抵达一见如故”3。这些诗句抒发了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怀念,是对知音的惺惺相惜,是对以写诗为存在方式的一种深深的认同感,诗人感情饱满强烈,却以冷静的方式抒发出来。
    《妈妈老啦》是一首稍长的叙事抒情诗,每一个层次都以“妈妈老啦“领句,全诗共有12句“妈妈老啦”,写了12个妈妈老了的生活片段,“高级教师如今像个农妇”,“老花镜弥漫着薄雾”,“电话一响,没一个是找奶奶的”,“过生日走遍繁华大街服装店青春激荡 无人缝制老女人穿的衣裳”4等等,诗人儿子对母亲苍老的痛心,款款情深隐藏在世俗的画面中不忍流露,诗虽然话语质朴平凡,却可以深抵每个人的心房。像这样抒情意味较浓的诗于坚以前很少写,但在近几年的诗作中却屡屡可见。于坚曾说:“诗是一个征服人心的活动,你的诗能够征服多少人心,这个是最重要的。”
    追求创作状态的随意性。随着年岁的增长,于坚的诗写得看似越来越随意。《便条集》不是近期诗作,《便条集》的写作态度是他对诗歌写作的又一次试验性尝试。于坚在这本诗集中找到的一种非常舒服的写作状态,即写作的随意性。他很享受这种随意的写作方式,没有压力,不在乎读者的喜好,有了灵感便写上几笔,写不下去就叫停,绝不为难自己。不为发表而媚俗,也不为深奥而做作。写的愉快,看的轻松。写诗可以像日常生活中写便条一样,可以随意地丢在桌上,贴到门上,塞进缝里。像写便条一样写诗,像读边条一样读诗,于坚认为这才是写诗和读诗的最佳状态。于坚说:“我觉得诗它就是这种东西。我理解最高的诗就是这种东西。它像潜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灵一样,忽然醒过来,然后又睡过去。睡着了,又忽然像火柴一样的,唰地亮了一下,在黑暗中消失了。我理解的诗就是这样,那么我想通过便条的写作,在语言上达到这种随意的效果。”5随意不随便,于坚说“其实我现在写得比以前更认真,可以说写得更讲究。”于坚追求的写诗状态近乎游戏,似乎是一个已经玩得极熟的游戏,游刃有余,融会贯通,四通八达,无论怎样平凡的素材,无论怎样质朴的语言,都能信手拈来,从容不迫地抵达诗的所在。他的随意几乎让读者感到那不是诗,但又是诗的难以判定的临界,似乎在读者迷惑之时,可以看到诗人“淘气的坏笑”。于坚的这种尝试受启于中国古代诗人的诗思方式,他经常羡慕李白作诗的洒脱,李贺作诗的随意,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讲到的随手“捡诗”的故事也为于坚津津乐道。他觉得这才是诗人的自在创作状态。对语言的感觉和操控终于可以合二为一,言语方式不再用借助技术手段来控制,而是听命与内心的声音,听命于诗的灵感,听命于诗歌的内质,语言与诗终于琴瑟相和,珠联璧合,达到圆融的境界。在《鼓浪屿与便条》整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抒情与叙事,浪漫与现实,诗与便条共存的方式。不算长的诗共分九节,每节行数不等,看似很随意。第一节十分抒情,抒情得有些不像于坚。
 
          1
 在这个小岛我慢下来
 接受了浪漫主义
 在这个小岛我准备抒情
 漫游感伤而不做作
 没有汽车跟踪  步行即王
 哦  在这里我回到我的幽灵营地
 与它们吵架  诡秘地眨眨眼睛
 在这里我扮作十九世纪的骑士
 吟咏死亡事物  歌唱了玫瑰又赞美
 夜莺 直到它们复活
 
诗从第二节便采用的便条语体,每节2行或4行不等。如
 
            4
 海妖把黄拖鞋扔在沙滩
 我们以为是船
 
        5
 捞珍珠的大姐
 知道舒婷女士
 他对诗歌的了解
 比陈仲义深6
 
    诗人游走在非现实与世俗生活之间,在雅与俗之间,在别处与在当下之间,“轮渡驶向厦门/游客一个个呆立/远远地看见旅行社的牌子举起来了/抒情到此结束”诗人有意把两种语体并置在一起,严整而随意,诗意而世俗,浪漫又现实。这种本来不和谐的诗体统和在一首诗中,催生出纪实与虚构的混搭艺术效果。
    祛先锋之魅,述安静之激情。如果80年代中期韩东、于坚等人创建的“他们”诗派,是对新诗写作策略和写作观念的颠覆性创新,那么现在的于坚则不再刻意追求超越过去,超越自我的创新。于坚认为创造力、创新这两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太主流了,对于今天的他来说,写作的勇气是敢于“不新”。于坚在一次访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生活是否还有感觉。如果你对生活的感觉丧失掉了,我觉得这个就相当可怕。我对人生充满着激情,我现在也是对生命充满着激情。那个激情不见得就是少年奔放的激情,而可能是一种安静的激情,一种平静的河流下面流淌着的激情。”7这段话正是诗人对他现在的生命状态和写作心境的客观诠释。在近几年的诗集中,于坚诗歌的创作激情并没有减退,只是写诗的数量减少了。在他的诗中,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热度激增,怀旧的情感越酿越浓。中年的激情藏得很深,不动声色地愤怒,心平气和地批判,不流眼泪地感伤,不知不觉地怀旧,面对美好心存向往,面对爱情也曾心动。
    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眷恋是于坚近期诗作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如《故乡》,诗人认为自己虽未曾离开故乡,但现代化的故乡让他无所适从。这是无奈的精神怀乡,在故乡,他却感到自己是个流亡者。
 
 从未离开  我已不认识故乡
 穿过这新生之城  就像流亡者归来
 就像幽灵回到祠堂  我依旧知道
 何处是李家水井  何处是张家花园
 何处是外祖母的藤椅  何处是她的碧玉耳环
 何处是低垂在黑暗的窗帘  我依旧知道
 何处是母亲的菜市场  何处是城隍庙的飞檐
 我依旧听见风铃在响  看见蝙蝠穿着灰衣衫
 落在老桉树的湖上晃动着金鱼群  我依旧记得那条
 月光大匠铺设的回家的路  哦  它最辉煌的日子是八月十五
 就像后天的盲者  我总是不由自主在虚无中
 摸索故乡的骨节  像是扮演从前哪些美丽的死者8
                         2009年8月28日星期五
 
    在诗歌《谈论云南》中诗人的怀乡情则更加醇厚、浓烈。“啊永生的云南老母/当我们谈着你的时候/高原上又停下一个春天/来源不同的水落在大地上/有的是雨  有的是雪  有的是河流/有的来自我们的眼眶”9
    如果说这是一首温和地批判和深情地怀乡诗,那么《二十一世纪早期中国风景一幅》、《一场大暴雨取消了城市及制度》、《名牌之崩溃》则是对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批判和嘲讽。“新闻说  又一条高速公路明天通车/夜总会咧开了红牙齿/青春的荆棘尖叫 魁男靓女/扛着手机在一楼进进出出/关系模糊 在贸易与性之间/都要考英语  渴望着富/汽车外壳上镶着宝石的幻影 /闪成一片象征比实价丰富/第101次 施工队将大街开膛破肚”10
    于坚近期的诗不再刻意追逐先锋姿态。诗人当下对先锋文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曾经一度也自命是先锋派诗人。但最近几年,我越来越对‘先锋’持怀疑态度。在二十世纪,先锋其实就是一种暴力。”“诗不是人类与大地斗争的产物,而是人类与大地妥协的产物。通过诗,人意识到该在何处有所自我限制,德是一种限制。先锋派对限制的突破在特定的历史中当然有积极意义”11于坚从对先锋文学对现有文学秩序的冲撞和破坏,对立和解构中走出来,现在的他认为,“立”比“破”更有现实意义。“面对天地无德,诗要给世界一个德,德就是为天地立心。德是心的一种表现。心是一种善,立心,就是给人生一个存在的意义。”于坚不是虚无主义者,无论是在早前第三代时期还是现在,于坚一直用诗歌为语言祛魅,还原语言存在的本真意义,用诗歌来表现人类、诗人、诗歌的存在意义。在自传性诗歌《他是诗人》和《彼何人斯》中,诗人为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他是诗人》中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看自己,带着自嘲,“他是诗人有些愣”,“他从众 忍受与生俱来的制度”,带着反叛“第一回将骚人墨客看扁 ”,诗人在遣词造句中安身立命,用写作为世界守成。于坚这样描述作为诗人的自己“有点鹤立鸡群/有点不识时务/有点不务正业/有点不可靠/有点自以为是/有点自高自大/有点自作主张/有点不亢不卑/有点自得其乐/有点原始/有点消极/有点反动/有点言过其实”12。中年的于坚还是带有小叛逆的,就像他所说的“有点”而不是“很叛逆”,他不激进,也不中庸;不盲目苟同,也绝不随波逐流。中年的于坚对自我的审视更加犀利、尖锐,自我矛盾、自我怀疑、自我剖析、自我批判,在《彼何人斯》中有充分地展现。分裂的自我相互质疑、相互揭短,相互为伴,诗人在矛盾分裂的自我中难以达到统一的困境和痛苦,“彼何人斯  永居镜中  模仿着我  惟妙惟肖/是否也叫于坚  是否知道我藏在镜子后面的秘密”,“看不见自己的真面目  每次回家  我都害怕”。13
    于坚在近期诗歌中越来越清晰地表述了他想要的自由、随意、舒服的写作状态,和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关注内心的写作向度,他从未停止过对白话汉语诗的尝试、探索和坚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写作心态上,作为中年诗人的于坚已经完成了诗歌创新、语言革命的使命,他的诗思更加缜密、沉静、含而不露,诗歌表意或趋向内心、或直指现实,经历了反叛的“青春写作”,渐渐走向更加开阔明朗的收获金秋。
 
注释:
1.于坚:《尚义街六号》,《诗刊》2000年第8期。
2.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在冬天的花园里点火》,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56页。
3.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在冬天的花园里点火》,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56页。
4.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妈妈老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
5.摘自于坚新浪博客:《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灵……忽然醒过来,然后又睡过去》,2006年7月12日。
6.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鼓浪屿与便条》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08页。
7.摘自于坚新浪博客:我其实是一个抒情诗人——答《大家》杂志问。2012年4月16号。
8.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故乡》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5 页。
9.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谈论云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页。
10.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二十一世纪早期中国风景一幅》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页。
11.摘自于坚新浪博客:《在喧嚣中沉默,自由派诗人的成熟》,2012年12月10日。
12.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他是诗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
13.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彼何人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

 


上两条同类新闻:
  • 2011台湾诗坛世代与场域之关系研究……林于弘
  • “中生代”命名与反弥赛亚的当代诗歌史意识……张大为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