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代:祛弊后的迟到命名
马知遥
摘 要:“中间代”诗人通过民间力量被发掘进而被主流文学认可,是诗人的幸运。而此刻,“中间代”们大多已经进入人生的中年,事业和文学创作最好的黄金阶段,他们的创作更成为中国诗歌的中坚。“中间代”与他们的前辈朦胧诗人与新生代诗人创作有着极大不同。“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也受到这样心态的影响,他们中许多人的确在大胆地进行着实验,这样的实验对诗歌总体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为后来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参考。无论70后和80后写作,我们发现他们的写作形式还是写作的内在精神都能从“中间代”诗人那里找到某种渊源。
关键词:中间代 中年 诗歌 影响
“中间代”的命名本来就具有其“祛除遮蔽”,还原文学本相的作用,它看似为60年代的写作者做了一次集体命名,其实更大的意义在于,敢于并善于向学术权威们发出挑战,代替他们去发现和开掘那些被蒙蔽的真相。所以,“中间代”诗人通过民间力量被发掘进而被主流文学认可,是诗人的幸运。而此刻,“中间代”们大多已经进入人生的中年,事业和文学创作最好的黄金阶段,他们的创作更成为中国诗歌的中坚。
“中间代”与他们的前辈朦胧诗人与新生代诗人创作有着极大不同。朦胧诗歌和新生代诗歌创作是以诗人集体的方式出现,以一段时间相似或相类的创作追求的人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推动当时整个诗歌发展的潮流,这些诗人有自己的刊物,有自己的创作主张,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和时代印记。“中间代”写作相对于“朦胧诗”和“新生代”诗人创作,他们的成长较慢,这一代诗人的创作大多是个体化行为,很少形成集团出击之势,加之这些诗人出场时,朦胧诗歌和新生代诗歌已经在中国的读者中造成了很深的印象,并且有称雄诗坛之势,而晚于1985年后的中间代写作,虽然它们中已经有很多成熟的作品,因为评论界以及媒体的挖掘不够,以及碰上了转型时期的特殊的文化环境,因此使得他们本可以在新生代诗人之后成长起来的时机被错过。虽然,新生代后又有“后新生代”的命名,但模糊和暧昧的指称并不能完全地概括它们。
具体到和前两代诗人的创作之不同,我以为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受朦胧诗以及新生代诗歌观念和方法的影响,加之西方先进文艺思潮的传播,中间代诗人已经具备了“受中西文化碰撞和努力突围”的自觉意识,他们已经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人那样对西方理论和知识盲目的推崇,而是冷静地学习和辨别,而且从上两代诗人那里吸取有益的营养。所以,他们有着较好的文化背景,大多进入过正规高校学习,即使没有机会,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足够多的写作资源和营养。大学中文系已经不再成为诗人唯一的摇篮,各学科各种身份的文学爱好者,凭借自己吸取的各种有益的文学信息使自己获得了成长的动力。
中间代诗人更多的是业余写作,而且他们的风格流派各异,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风格和理论。各种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几乎在他们这里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示,他们承上启下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然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因此,许多诗人的诗歌最初并不被人们认可,长时间地受到冷落。所以,一开始就受到冷落,并且找不到读者的境遇,在中间代这里最为明显。这注定了一开始他们的命名就遭受缺失的命运。
中间代诗人的出场受最初的大环境影响。市场经济击毁了人们对文学的梦想,在现实生存和浪漫的想象之间,许多后来被列入中间代的诗人们进入了商海。残酷的生活历炼,使得中间代诗人很多都明显地具有了以经济作为历史制导性力量的市场经济时代给他们的烙印。因此,他们的诗歌中关注现实日常生活,关注普通人内心际遇,表达对现代社会的对峙情绪或者亲密关系的诗歌随处可见。他们的实验实际上是通过身体的亲自参与获得的,他们的感受也是活生生的。所以,面对现实,从日常中发现人性的悲剧或不能承受之重,成为“中间代”尤其表现的内容。
而从诗歌形式方面,“中间代”诗人更注重了诗歌的叙事功能。“除去这种面对现实的呼喊与抗争外,向现实的回归还表现在诗歌中叙事话语的加强上。进入新时期以来,青年诗人主要是从事抒情诗的创作,对叙事诗则绝少有人问津。这是基于这代青年诗人对诗的本质的理解。在他们看来,诗的本质正在于展示出诗人微妙的心灵活动与情绪变化,这是任何别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包括其他文学形式所难以取代的。而叙事诗或诗中的叙事成为则可以被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代替。不过,排除了诗歌中的叙事因素,无形中缩小了诗歌的艺术范畴与表现领域,对诗的发展并无好处。有鉴于此,进入90年代以后,诗人们开始加强了诗中的叙事性话语。”1所以,著名评论家吴思敬先生认为:“叙事性话语成分重新回到90年代青年诗人的笔下,不能仅仅看做是一种诗歌手段的流行,更重要的是显示了青年诗人们由过去对现实的漠视、回避,转入对现实存在状况的敞开与关怀。”2
中间代诗人除了以上和朦胧诗歌和新生代诗歌的不同以外,他们更大的悲剧在于,他们一出场就碰到了文学低潮期。从80年代初朦胧诗歌红遍大江南北,到1985年左右的新生代的崛起都给当时处于急剧变动中的中国读者带来新鲜和刺激,而创新和先锋的辞藻渐渐成为时尚并迅速为人们淡漠的时候,中间代诗人的实验就显得见怪不怪,中间代诗人也被前两代诗人巨大的阴影遮盖。所以,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文学的边缘,是从来未受到关注的一代。
“世纪末的文化转型导致了诗歌的转型,这个转型以90年代诗歌‘代’之外的趋于个人化的写作取代80年代的流派写作为其基本特征。”3中间代形成的时代带给他们的冷落是巨大的。当回首反思他们遭受冷遇的原因时,大家又可以对转型中的中国文学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首先日益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带给大众的是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不确定性、内在性、拆除深度模式、无中心的碎片拼凑为特征的文学形式,它所体现的是后工业文明中的文化心态。后工业文明随即导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日益加剧,人与人的疏离感愈来愈强烈,人们之间似乎并没有情感可言,至少在每个人的心理上似乎都存在着这层阴影。
“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也受到这样心态的影响,他们中许多人的确在大胆地进行着实验,这样的实验对诗歌总体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为后来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参考。“中间代”诗人在浮躁的环境下仍旧忍辱负重地进行诗歌的创作,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尊敬,但现实带给诗人的境遇,让他们感受不到来自读者的赞美和共鸣。大众对诗歌的麻木和远离以及诗人自身对诗歌的失望,以及诗歌中形式大于内容的追求使得“90年代诗歌少有震撼人心、广为传诵之作,90年代的读者也不再以阅读诗歌拥有诗性为乐,80年代诗歌的轰动效应到90年代已成了一份苍凉的记忆。”4
有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造成“中间代”诗人创作局限的原因:90年代的文化语境促成了读者大众与写作者在拒绝“诗性”上的合谋,读者大众在远离诗歌而去的同时,写作者的诗歌态度也发生了畸变;诗歌写作的反诗化与诗歌批评的庸俗化,是当今诗坛的两道灰色景观。5
但诗歌发展到世纪的今天,我们又不能不感谢,沉寂的诗歌界和受到冷落的“中间代”。就是因为他们尝受到了当代中国文学中最寂寞的时期,他们开始分流,在许多人放弃诗歌的同时,又有许多突围和坚持者,他们在诗歌技艺和诗歌的美学追求方面作出了迥异于其他时代的贡献。
当网络带来诗歌复兴的时候,我们就清晰地看到新崛起的70后创作,甚至刚露文坛就显露出强劲生命力的80后写作的后劲。而无论70后和80后写作,我们发现他们的写作形式还是写作的内在精神都能从“中间代”诗人那里找到某种渊源。而实际上,许多年轻一代的诗歌人大多受到来自“中间代”诗人的影响。
坚持下来的优秀的“中间代”诗人的作品通过网络和民间刊物的传播已经深深影响到下一代的诗人们。他们在兴叹个人遭际的同时,也不能不赞叹“诗歌的好日子就要来到”。
生活的阅历和多年的写作经验让“中间代”在本世纪初终于以“代”的方式正式出场。我在这里所以着重提出是“正式出场”是想表明一个观点:“中间代”其实一直在场,只是特殊的人文环境使得他们正式让大众了解和知道,知名度广泛传播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虽然还避免不了读者和媒体对诗歌的麻木和拒绝,他们从90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对诗歌的躲避和阅读能力的低下共同构成了一种“共谋”态势,在大众多元文化选择的旗号下,诗歌几乎成为一种“无名”状态,所谓“无名”其实是因为多元价值造成的对文学基本判断的丧失,其结果造成的就是大众对诗歌理所当然的戏弄甚至恶搞。但幸亏“中间代”诗人的存在,他们个性化的集体出场和他们年富力强的创造力正好成为拯救这个时代诗歌的希望。
他们成熟的思想,明确的选择和从容的态度,让他们的创造已经不太可能跟风而动,不可能轻易地丧失文学的精神立场,同时他们活跃的创造也让他们不会轻易拒绝新的思潮和创作方法,所以,他们中许多优秀的诗人,通过这个时代所提供的宽松的文化环境已经能影响和引领诗歌的创作倾向和未来。尽管“我们的文学和文学批评是越来越消失在‘杂音’中难以辨认了。商业社会的生产与消费规律不仅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文学的观念与写作、阅读的态度,考验着人们承受‘自由’的能力。”6 “中间代”的诗人们已经能清醒地认识到当代诗歌的创作路数,也明白诗歌今后的发展,他们更清楚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当代人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都可能对诗歌造成改变,而新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从诗歌中得到体现,而无论怎样,“中间代”作为健在的个性化创作的诗人们,他们毕竟占据着诗歌精神的主流,而那正是诗歌创作的正途,我相信这个判断,他们必将在今后的中国诗坛发出高音!!!
注释:
1.吴思敬:《九十年代中国新诗走向摭谈》[J]《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2.吴思敬:《九十年代中国新诗走向摭谈》[J]《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3.季培均/席云舒:《“代”之外的独白——评当代转型期诗歌》[J] 《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4.伍世昭:《90年代文化语境中的诗歌边缘化》[J]惠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5.王光明:《文学批评的学术转型——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倾向》[J] 南方文坛,1997年,第6期
6.王光明:《文学批评的学术转型——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倾向》[J] 南方文坛,199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