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台湾诗坛巨擘周梦蝶——“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发布时间: 2014/5/4 16:22:35 被阅览数: 3190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台湾诗坛巨擘周梦蝶
——“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周梦蝶
 
    周梦蝶,1921年2月10日生于河南淅川。原就学于开封师范宛西乡村师范,1947年在武昌参加青年军,后随军队赴台。自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成为“蓝星诗社”一员,至1959年诗集《孤独国》的出版﹐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他的生命全献给了诗,诗和他的生命已分不开,而这颗未蒙尘的珍珠,也实至名归地获得第一届国家文艺奖。
 
诗坛苦行僧一生豁达
 
    周梦蝶,名周起述,笔名起自庄周梦蝶,表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周梦蝶出生之前,父亲撒手西去,由母亲把他和两个姐姐含辛茹苦养大。他读私塾很用功,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但因家贫和战乱而辍学。17岁时,由母亲包办结了婚,生有二男一女。童年失怙的生活,使他养成了较为内向的个性,也影响了他后来几十年的生活。1948年他抛妇别雏,只身一人随国民党军来到台湾,开始了孤独一人的生活。
    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周梦蝶每天一早坐第一班车到武昌街摆摊。那间“四个榻榻米大、四百二十一本书”、每天只要净赚三十元就可支撑的书摊,是台北的一道“文化风景”。周遭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他如老僧入定,照样写他的书法不受任何影响。摆摊卖书期间,周梦蝶晚上在庙里听经,常参加南怀瑾的佛学讲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他的诗作中充满禅意与来自宗教的灵性的原因。周梦蝶后因胃疾收摊,此后居于新店五峰山下,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世间繁华如《法华经》中的化城,他纵然小憩,却终是为了那条以文字铺就的苦行之路。

周梦蝶的书摊
 
    “周梦蝶无论在生活态度上,及文学表达方面,都含有深厚的传统知识分子的色彩。他像是一株紧紧扎根在传统文化土地上的未凋的松树”(戴训杨《新时代的采菊人——周梦蝶其诗其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占面积,另一种是不占面积,而他属于后者。这也许是他欲求摆脱而未得摆脱的一种自我调侃吧。看来,尽管现实生活对他来说是孤绝无望的,但他对悲苦的态度还是豁达的。  
    在台湾文坛,周梦蝶有如苦行僧,他在《孤独国》首页写道:“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禅意洋溢写诗是修行
 
    也许是特殊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特殊的性格,周梦蝶在台湾诗坛上的确是个奇特的诗人,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就连在台北武昌街摆书摊时也专卖那些冷僻的哲学、诗集、诗刊等文学读物,所以当1959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孤独国》出版后,人们送其雅号为“孤独国主”。 1962 年以后他每日静坐街头开始礼佛习禅,对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不为所动,俨如一入定老僧,成为台北街头一景,惹得许多人不买书也要驻足观看一番。1965年文 星书店出版了他充满禅味的诗集《还魂草》,由于他写诗精雕细琢,苦苦吟思,所以人们又送给他一个雅号“苦僧诗人”。此后,他的一些诗作虽有陆续发表,但一直未能结集出版,也许他正是要“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诗集《还魂草》
 
    周梦蝶在性格上虽孤独但却又是旷达的,沉静却又是向往自由的,落拓但却又是不自卑的。也正是他内心的执着,无论物质生活如何平乏,他也要以一颗怡然平静的心去对待,于是也就有了1959年4月《孤独国》的出版,大部分诗作在红尘之中而又摒红尘于千里之外的孤绝,所以此集一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不可动摇的地位。
    后来,诗人傅天虹路羽夫妇前往台北探望周梦蝶,并与诗友们为他庆祝生日,银河出版社为其出版《周梦蝶短诗选》(中英对照)。

路羽、天虹拜会周梦蝶诗人

诗友们为台湾周梦蝶老诗人祝寿

《周梦蝶短诗选》剪影
 
“化城再来人”化蝶而去
 
    因为2011年问世的台湾文化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周梦蝶这个名字才为大陆读者熟悉还是这两年的事情。在这套纪录片里,《化城再来人》这一集的主角就是周梦蝶。诗人余光中形容周梦蝶是“大伤心人”,“他写诗像炼石补天,补心中的遗憾。”余光中在纪录片《化城再来人》中形容周梦蝶充满了矛盾、向往、不满足,都从诗里得到补偿。“他在现实世界很拘谨、很不自由。想像世界则是逍遥游、孤独国”。

《化城再来人》
 
    “化城”出自“法华经”,意为幻化之城;“再来人”既是周梦蝶诗篇之名,也是佛教用语指“乘愿再来之人”。《化城再来人》在电影里借用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旅程”隐喻其一生中的风景。从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穿插和映射周公的思维、修行、写作,通过多重影像的叠加,重现昔年一个 靠摆书摊为生的诗人的“孤独国”,他几次生命里的流徙与意义,最后表现为“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悟与情。
    即便周梦蝶是第一届台湾文艺奖获得者,也难以改变落魄的生活面貌。导演陈传兴说,“余光中的灿烂映衬着周梦蝶的落拓,大历史造就的流民之行踪浮 沉的逻辑,是否便是周梦蝶念念不忘的因果。”学者陈芳明认为,周梦蝶的诗歌延伸了中国禅诗的精神,将“意在言外”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诗集《孤独国》 与《还魂草》,已是台湾现代诗的经典。他是熔铸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典范。他的诗行充满留白,可以容许读者填补大量想像。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同时他诗作的现代性所闪射出的是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

马英九探望周梦蝶
 
    2014年5月1日下午2时48分,周梦蝶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于台湾新店慈济医院,享寿94岁。
此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曾前往周梦蝶位于新北市新店的住处探视,当时,他对于周梦蝶孑然一身,菲饮食、薄衣物,澹泊名利且坚卓自然,有如苦行僧、颜回的个性,至为推崇。当知悉这位诗坛苦行僧化蝶而去,台湾当局“文化部”部长龙应台神情黯然说:“周先生一生豁达,他现在的走,我想也是周梦蝶一辈子作品中,最后的一行诗,用他自己的生命完成。”

         龙应台与周梦蝶合影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上两条同类新闻:
  • 作为寓体的叙述:从象征到寓言……孙基林
  • 作为诗人和诗论家的陈义芝……古远清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