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花城广州绽放
发布时间: 2014/12/1 14:00:09 被阅览数: 2281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花城广州绽放

   华文文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语种文学,较之英语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西班牙文学等,它拥有世界上更广泛的读者。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国的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20年的发展历程,此期间举行过11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出版了多本学术论文集;从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教学的高校,从20年前的20多所发展至现在已有的50多年,几乎遍布全国的重点大学与主要研究机构,大批中青年学者、研究者进入了这一领域,并逐步走向成熟。
 

   11月18日至20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和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协办的首届 “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广州顺利召开。来自五大洲的华文文学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会名家中有多有享誉海内外的作家、学者等,如张炯、饶芃子、刘斯奋、吉狄马加、严歌苓、陈若曦、尤今、张晓卿、汪国真等,共同见证了“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的启幕远航,探讨“华文文学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也领略了当代文学名家在高端论坛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本次大会以“语言寻根、文学铸魂”为宗旨,旨在分享世界华文文学的最新成果,团结世界各地华文作家,追寻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学梦想,使之成为一次相约文化原乡,推动世界华文文学创作的大型文学盛会。本届大会还倡议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联盟”, 该联盟是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发起,海内外华文文学团体自愿组成的全球性合作组织,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总则,为促进海内外华文文学团体(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络和资源互动,推动世界华文文学事业发展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希望能够打造出世界上领域代表最广泛、参与华文文学团体最多的全球性华文文学组织,促进华文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本届大会包括高端论坛和十大分论坛。高端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张炯主持,境内外著名作家吉狄马加、刘斯奋、严歌苓、陈若曦、尤今、汪国真作了专题发言。大会分论坛分别为“世界华文文学的理论建构”、“华文文学与丝绸之路”、“华文创作论坛:经验、创新与融合”、“华文诗歌经典化问题对话”、“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华文女性文学的世界图景”、“新移民文学的格局与走向”、“台湾文学:文化传承与当代实践”、“作为文化窗口的港澳文学”、“华文写作:带着乡愁的远行”。 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研究者在论坛上畅所欲言,讨论热烈而充分,探究真知,博采众谋,一起为华文文学事业的繁荣、为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贡献智慧和才情。与会代表们高度评价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他们认为大会为来自全球的华文文学创作者、研究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合作的平台,将对促进华文文学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端论坛
 

   以“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为主题的高端论坛,参与嘉宾包括三位海外作家和三位大陆作家,都是重量级:美籍华文作家严歌苓的影响力自不必多说,加拿大籍的台湾作家陈若曦以写实小说与传奇的人生经历蜚声海内外华语文坛,而新加坡籍华文作家尤今在上世纪90年代时的地位可与台湾作家三毛齐名。
 在中国大陆的三位作家中,吉狄马迦既是一位彝族诗人,也是现任中共青海省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第四届矛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的第二个身份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理论家;而提起汪国真,他所引发的诗歌热潮堪称上世纪90年代的一种文化现象。
 高端论坛的主持人由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文学评论》主编的张炯担任。
 高端论坛的主题“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亦是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的主题——之所以选定这个题目,王烈耀解释:海外华文作家中大部分都是第一代移民,他们大多在中国接受教育,作品中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响,而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代移民作家依然在用中文写作,并且非常认同祖籍国文化,对传播中国文化很有热情,“另外,作家的文化传承是细雨润物的,通过一些故事和想象,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中国文化”。
 而所谓“时代担当”,他表示,海外华文作家都在通过文学作品来塑建中国形象,把华人爱好和平、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精神展现给世界,“文学的时代担当,和经济、军事不大一样,但它对中国在海外的形象非常重要。”
 
十大专题论坛
   
    参加本次大会的人中除了海外华文作家外,还包括学者、汉学家和传媒人,根据与会人员的特点,大会还设立了十个专题论坛,每一个都是近年来颇受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
 “华文文学与丝绸之路”巧妙回应了在刚刚结束的APEC上备受关注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建设——这是今年中国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作出的战略规划;“华文写作:带着乡愁的远行”中的“乡愁”与“远行”都是让文艺青年们一见到就热血沸腾、不能自己的美妙题眼;“华文女性文学的世界图景”聚焦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海外华文女性作家群体;“华文创作论坛:经验、创新与融合”则可被视为海外创作者的写作攻略分享会等。
 此外,“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台湾文学:文化传承与当代实践”、“作为文化窗口的港澳文学”等也都话题感十足。
 
根植异域 守望中华
 
 经过几千年发展,文学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华人迁徙的文化足迹,华文文学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其创作和研究欣欣向荣。
 “华文文学作用独特,华文作家大有可为。”韩启德表示,华文文学伴随着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的步履,在异乡生根发芽,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遇、交汇、交融开出的文学奇葩,为世界所关注。他说,广大海外华文文学作家根植异域,守望中华故土,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慰藉游子乡愁、温润侨胞心灵的同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赓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丰富着世界多元文化的色彩,也培育着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之花。
 裘援平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全球华文文学界人士,特别是华侨华人文学家、艺术家扎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挥融通中外、学贯中西的优势,植根中华优秀文化土壤,借鉴不同文明文化精粹,遵循文艺规律,观照现实生活。
   “如果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写在加州天使岛木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饶芃子表示,海外华文文学既有本民族基因,也有“世界性”因素,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文学特质。随着新移民文学日益受到关注,海外华文文学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进程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为世界性的汉语文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世界文学中的新板块
 
 从1982年在暨南大学召开首届台湾香港文学研讨会,到今天举办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在中国已走过30多年历程,成果丰硕。但有学者表示,作为新兴学科,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还要认真总结经验,对带有本学科“根性”和特性的理论进行凝练。
 任何一种新的文学传统的形成、发展,其特质主要表现在经典著作上。饶芃子表示,海外华文文学已出现一批优秀文学作品,有必要探讨这一领域的艺术传统与艺术创造个性等问题,清理出其中的经典谱系,辅以国别间文学的影响研究,从历史和文本承传角度去解读,展示这一领域所形成的新文学传统,阐明其与本土的联系和区别,诠释其中的“新”和“不同”。这不仅有助于把握这一特殊文学“世界”的发展和律动,而且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问题和经典文本研究,既是海外华文文学及其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也将为世界文学史重构提供一个新板块。”饶芃子说。
 “近年来,海外关于‘华语语系文学’的讨论与实践,既显示出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界以‘边缘’谋取美国汉学‘中心’话语权的努力,又反映出他们借反殖民、去中心化等学术理路与中国大陆争夺学术主导话语的心态,其中隐含着浓烈的‘话语政治’。”在深圳大学教授李凤亮看来,“华语语系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在价值立场、理论方法、研究旨归上差异明显。不过,前者也为流散文化语境下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形成提供了学术启示。他认为,对于不同概念与术语背后的学术偏差与文化误读,要理性看待,并以建设性的对话态度妥善处理学术问题。
 
写好中国文学 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文学、文化。华人作家严歌苓表示,“现在有一种奇怪观点,认为中国文学必须得到国外认同才算是国际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是对自己民族文学和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中文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语言,丰富且深奥,我们要做的就是写好中国文学,让世界深度地理解中华文化。”
 

(图为严歌苓)
 
 广东省文联原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表示,华文文学在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更应守住自身传统的审美理想,去俗还雅,让华文文学真正具有独到的眼光,赢得世界尊重。
   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海外蓬勃发展,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汉语热”。台湾作家陈若曦表示,与汉语语言一样,华文文学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作家也应通过华文文学作品,写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再掀一股华文文学热,进而展现文化大国的自信风采。
 
 
(图为陈若曦)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要求。对此,诗人汪国真以中国古典诗词对其创作的影响为例,表示文学创作应从古典诗词中寻找规律,“中华优秀的传统古诗词通俗易懂,容易引发读者共鸣,经得起品味”,“华文文学创作应从这个规律出发,辅以传统诗歌经常利用的音乐形式,以歌咏言,借此推动华文诗歌及华文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

(图为汪国真)
 
 
(图为傅天虹教授、诗人路羽、诗人陈盼耕、主编陈惠兰)
 
 

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广州倡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出席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201411月)的近四百位作家、学者,由衷感谢与赞赏中国国务院侨办主导、暨南大学和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承办所展示的睿智领导力与出色组织力,使来自五湖四海的文朋诗友,得以相聚文化原乡,共话风雨桑麻,共享文学的春华秋实。本次华人文化和文学的盛会,以“文化传承和时代担当”为总主题,平等交流,对话互动,留下了美好的文化记忆。

我们确认,中华文化是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精神基因,历史地形成了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标识,构成了华文文学创作“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原动力。我们也深信,世界性的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留根工程”和创造性转化的领域,文学家理应敬畏先辈的恩泽,以手中的笔墨和心中的汉字,为飞速发展的时代带去文心和人性的温暖。有鉴于此,在历史文化名城广州,为了全球华文文学的尊严和担当,为了推动文学对人类文明的新贡献,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以文化人:赓续精神命脉。作为人学和美学的文学,从来肩负着“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使命。华文文学折射世道人心,风雨如磐,笔底波澜,以形象的语言记载人类的沧海桑田,也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与日俱新,回响春风化雨、以文化人的时代召唤。我们踏上振兴之路,就要促使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呼应、与当今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跨越地区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并通过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赋予其更大的魅力和正向的能量。

    (二)以侨为桥:让世界了解中国。当今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作为海内外华文文学家的我们,获取文化/文学重新起飞的有力支点,就要既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又要融入当地社会、增进文化互鉴。侨居或移民于他乡的华文作家,作为“民间使者”的身份,家园来去,目既往返,在国际社会通用的语境下与世界对话,尤其有责任发挥自身熟练使用双语写作的优势,以侨为桥,歌行磊落,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进中外文明的切实互动,使文学世界更加珍珠满目。

    (三)以和促赢:随交流交融而博览,借互学互惠而丰富。中华文化精神的本质,是它的海纳百川的吮吸与开放。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新文明观,即以更自由开放的姿态,察跨界融合之大势,取和而不同之法门,积极维护文化/文学的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文学,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和谐共处而非相互排斥,平等对话而非相互对立,多元交流而非自我封闭,兼容并包而非唯我独尊。为共谋繁荣发展,我们倡议成立“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并已列入实施程序,其目标是形成和合方阵,共襄文学大业。

    (四)以美含章:追求真善美,登临新境界。对于每一位华文作家而言,作品乃立身之本,追求真善美是文学的永恒价值和最高境界。大凡优秀的作品,正是在真善美的追寻中显现其智慧之光、希望之光,展示其生活的厚度、情感的深度和灵魂的高度。也因此,在华文文学的当代书写中,我们重申拒绝浮躁而潜心于创新,拒绝平庸而精心于磨剑,拒绝媚俗而倾心于审美。通过敏力以求而成就的华文精品,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

    (五)以德立文:当好人类的灵魂工程师。“万物遵道而贵德”,华族文学艺术因之而有“文以明德”、“孝恩恬品,霞灿松坚”的德性化人格要求。振兴世界华文文学,有赖于作家当好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和先倡者,也有赖于我们以壁立千仞为骨胳,以通会贤哲为笃行,胸有江海,腹有诗书,肩有担当,笔有春秋,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文质兼具地回应这个时代,回答这个世纪。

    我们为同一个梦想而相逢、相识、相知。但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在今后每一个精神文化团圆的节日里,我们都点亮心中的灯火,为守护汉字的江山而祝福,为华文文学跻于世界文学之林而祝福!

(大合照)

20141120于广州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讯)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大型画册《领袖风云》出版新闻发布会暨仝开健书画艺术展、“艺术与和平”名家书画展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 三亚日报专访诗人傅天虹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