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E-mail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浅析香港中生代女诗人梦如、李剪藕的乡愁诗——路羽
发布时间: 2014/12/24 10:39:16 被阅览数: 2424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人生如梦,藕断丝连
——浅析香港中生代女诗人梦如、李剪藕的乡愁诗
路 羽(香港)
 
 
    [摘要]移居香港的中生代汉语诗人大多经历了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和知青上山下运动,或者东南亚国家骇人听闻的排华暴乱,心灵同样受到痛苦的磨难。离开了大陆或者东南亚来到了当时还是殖民地的香港。对过去的艰辛岁月的难忘回顾,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从此都是梦中的呓语,于是乡愁诗便应运而生。这些形式不同的乡愁作品作品展示着汉语诗人们共通的民族情结,也呈现出是香港新移民的不同的心路历程。在我熟识的女诗人中,梦如、李剪藕是很出色的二位。
    在海外华文文学版图中,华文女性诗人诗歌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这不仅因为本身台港澳与海外华文女性诗歌本身的概念有其复杂性,况且本身目前学术界对此的关注就甚少,更兼华文女性诗人本身往往具有双重或多重身份,常常处于流散的状态,因而要讨论并不是一件易事。单单聚焦于香港华文女性诗人来看,又会有许多的分层或考虑方式。
    基于历史整体观照的诗学持续性,为了诗歌美学的不断升华,有效地防止相互割裂和断代,进一步地拓展新诗的创新。唤醒在生活中迷失的心灵,建构诗学“中生代”的理论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引领新一代诗潮的创作趋势,同时承担一代代人的存在,继承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继续为诗歌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有老年,自然就有中、青年,老中青三代似乎是一个整体的很自然的分类。中生代作为地质学的概念,它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纵观香港诗坛的中生代似乎并不存在“断裂”的现象,七、八十年代,作为承上启下的一批移居香港的女诗人,如:林子、梦如、李剪藕、路羽、舒非、蔡丽双等,除了林子之外,她们都是50-60年代出生的,应该大都属于中生代诗人。
    移居香港的中生代汉语诗人大多经历了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和知青上山下运动,或者东南亚国家骇人听闻的排华暴乱,心灵同样受到痛苦的磨难。离开了大陆或者东南亚来到了当时还是殖民地的香港。她们带着淡淡的乡愁,带着异乡人的迷惘,来到了这个商业城市,对这个新城市充满好奇和期待。对过去的艰辛岁月的难忘回顾,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从此都是梦中的呓语,于是乡愁诗便应运而生。这些形式不同的乡愁作品展示着汉语诗人们共通的民族情结,也呈现出是香港新移民的心路历程。香港女性诗歌与海外女性诗歌由于同处于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地带,传统的典丽和现代的感觉交相辉映,构成了女性诗歌既迷茫又清醒,既古典又现代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一种“人生如梦、藕断丝连”的奇特的审美风格。在我熟识的女诗人中,梦如、李剪藕是很有味道的二位。
    梦如和李剪藕俩位都是闽籍诗人,梦如是印度尼西亚华侨,原名:杨梦如,原籍是福建泉州。虽然已有多年没有再见梦如写诗,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听人说她已经信教去了,但我仍然因为她当年曾经那么认真、执着的写诗而欣赏她。
    梦如写诗的风格是比较独特的,她的诗中常用隐喻、寄意、象征等艺术技巧,有丰富多层次的唯美内涵,而且带有人生的哲理,我们来读一下她一九八八年的一首诗:〈雨巷〉是这样写的:“那敲打深巷的 / 不是雨 / 是鞋声 / 吧哒吧哒 / 把暮色敲成 / 春天的早晨 / ,当你走出春天 /,吧哒的雨点 / 又去叩响寂寞的秋,”(《季节的错误》1991.9.香港文学报社出版)诗人怀着淡淡乡愁去描写故乡的巷子,那吧哒的雨点,只有在故乡才能听得到,诗人在异地数着多少个春、夏、秋、冬,故乡是那么的遥远,而乡愁又是那样的接近,这也是诗人经常流露出的孤寂和感叹;诗人描写的是古城泉州的雨巷,小巷是多么的幽静,每当下起雨来发出的声音特别的有节奏,加上有时候从开元寺里传来的钟声,令深夜更加肃穆,庄严。泉州古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中原文化和晋唐遗风的特点,也是丝稠之路的起点,那里的古迹,色彩,民情风俗,都叫诗人浮想联翩,因为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在女性中,她是一位写乡愁较多的诗人,在作品中的〈望乡〉是诗人比较突出的乡愁之作:“三十把火烧不尽的梦 / 五十根弦绞不断的愁 / 踏火而来  踏月而去 / 眼中奔流着 / 滚滚黄河 / 无始无终的路 / 无始无终的故事 / 无始无终的开场和结局 / 无始无终放逐的脚印 / 古老的歌谣 / 在耳膜里拷贝着 / 另一种乐曲”,(《季节的错误》1991.9.香港文学报社出版)〈望乡〉的这首诗,正如香港作家东瑞先生在《季节的错误》的序里所说的:“〈望乡〉不妨视为诗人心灵上表现了民族、文化精神,这样的乡愁诗已较之‘寻根’层次的乡愁更升华到一个高层次了”。
    梦如的一些作品中摒弃了封建、保守,而歌颂了中国女性的那种柔性与对爱情专一的特性,体现了女性的人文价值,例如:〈藤蔓〉与〈枯树〉,是诗人对生命的深刻体悟。记得一九九0年我们应邀参加“海峡诗歌节”我和梦如是分配在同一个房间,傍晚在即将吃饭的时候,我看到她全身湿透的回房间,问她才知道,她掉到我们房间外旁边的一个小池塘里,还好比较浅,否则就出事了,她对事物太专注了,经常想诗想得走神了,有时候拿着一朵花发呆,有时候坐在石头上深思,她的思绪经常在清醒与迷茫中梦幻……。她被囚禁了,被宗教囚禁了,正如她在自己的诗中所写:“哦,我在透明中与世隔绝吧 / 或者把我带走 / 像风带走哭泣的云 / 夜带走梦呓。最后,她真的被带走了,再也看不到她的人,再也看不见她的诗,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另一位女诗人叫李剪藕,原名张善群,一九八五年从福州移居香港,她的处女作组诗:〈桑干河的歌〉发表后,引起女作家丁玲注意,写信鼓励并赠送她新版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品发表后受到诗人及学者的好评,她曾是《当代诗坛》杂志的同仁。
    李剪藕抒情的小诗比较多,诗的意象柔美,古典,纯朴;诗中所描写的,乡愁、乡情、乡音、乡恋的诗较突出,对过去纯洁美好的感情深深怀念,她珍惜过去的每一滴泪水,每一个欢笑,她的〈读信〉是这样写的:“你的信,如同一轮满月 / 从海那边寄到我的案前 / 我读着明月 / 读着你热烫烫的心田 / 你那么甜的言语 / 我竟读得又苦又酸 / 你那么明朗的诗句 / 我竟咀嚼得神魂紊乱 / 长长的往事,今夜无法读完 / 几朵星星,是你省略的标点……。诗人看到了信,就像看到月亮,喜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是从海的那一边遥远的故乡寄来的,虽然很多甜蜜的话,可是因为等待得太久、太苦所以就变得又苦又酸,最后想到那漫长的往事,怎么能在一夜之间读完想完,而且诗人还认为信写得太短了,“几朵星星,是你省略的标点……”夜已深了,诗人还在回想很多很多的过去……。
我们再看看另外一首〈乡茶〉的诗,也是充满着无限的乡情:想你,便泡浓你 / 浓浓的乡色 / 是我渴望的山水 / 活过来的住事 / 萎的也舒瓣 / 枯的也吐蕊 / 沉下去 / 和浮起来的记忆 / 都津津有味 / 一杯杯 / 滋润干渴的心 / 养活年年岁岁 / 瓷壶是一方乡土 / 使漂泊的心 / 有一个锚位……(《李剪藕短诗选》2001.2.银河出版社出版)。
    诗人在泡茶时,想到了故乡的花草,那怕是枯的,萎的也是美的,当茶泡出时,记忆也浮起来了,一杯杯滋润着心,诗人不但觉得滋润了心,还使那颗漂泊的心定了神。也起到了安定的作用。还有如〈秋雨〉、〈秋别〉、〈故乡的橄榄树〉、〈杨梅情〉等,都是描写乡愁的:“酸的是我的乡亲 / 甜的是我的童年 / 一缕乡情吟到老 / 像那杨梅雨 / 淅淅沥沥 / 挂满了屋檐 / 儿女浪迹天涯 / 心中的杨梅 / 甜也缠绵 / 酸也缠绵……”(《李剪藕短诗选》2001.2.银河出版社出版)。诗人想到了在四月天的杨梅,想到了杨梅红遍了山上的情景,不禁生出思念。就象我在香港时,每当街上卖着石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故乡后院的石榴树,每年母亲就会在那个时候写信叫我回家,这不仅是 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温馨的季节,在我的生命中,久久不能忘怀。
    诗歌应该用什么观念来衡量,洛夫诗人在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受奖辞里讲得很深刻:“我认为写诗不只是一种写作行为,更是一种价值的创造,包括人生境界的创造,生命内涵的创造,意象语言的创造,这个理念正是我追求诗歌艺术数十年如一日的信念。”诗歌创作中用独特个性的描绘手法,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只有充分的个性化,作品才能丰富多彩,才能显现诗人的艺术风格,形成独具性的语言方式,包括叙述手段,结构空间等。以唯美主义,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原则为创作,力求诗歌意象中的现实成份与诗人情感中的主观成分的有机统一。西方的克洛斯认为“运用最独特的表现手段描写最独特的情感”,把客观物象与诗人的情趣融贯于一体,达到诗美的最高境界。
    从女性诗歌的表达来看,心理体验和生命状态的诗歌中,都在表现强调女性平等观念,独立观念和参与观念的真正觉醒,而且在建立自我的价值,不仅表现出区别于男性诗家的审美态度,而且还显示出前者所无法表达的心理深度,不论在描写爱情诗、抒情诗、哲理诗、或是乡愁诗,女性创造了独特的文体和语言体系,女性诗人意识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事实上,不管是相对于男性诗歌,或者相对于中国大陆的女性诗歌,香港女性诗歌体现的是传统中国女性处于边缘地位,无法像男性同样程度去参与各种社会文化主流,况且在文学传统里,女性诗人的声音也相对微弱。相对于男性,女性诗人往往具有双重的边缘性。此外,从地理位置上,香港华文诗人本身已地处边缘;从诗歌自身的处境看,诗歌同样处于边缘的现状。因而所呈现的这种处于边缘之外的乡愁和流离的人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人生如梦,藕断丝连”的审美风格。梦如和李剪藕两位香港中生代女诗人的乡愁诗,便是最好的例证。
 
①梦如:(《季节的错误》1991.9.香港文学报社出版)
②梦如:(《季节的错误》1991.9.香港文学报社出版)
③李剪藕:(《李剪藕短诗选》2001.2.银河出版社出版)
④李剪藕:(《李剪藕短诗选》2001.2.银河出版社出版)                

 


上两条同类新闻:
  • 经典之作——余光中
  • 大海诞生之前的波涛——洛夫

  •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