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化讯)北京时间4月26日上午10时许,诗人汪国真今凌晨两点十分去世。此消息随后得到其助理的确认。汪国真工作室也发微博证实:“我们无法相信更不可能接受历历往事就在眼前我们无法遗忘根本就不会忘却音容笑貌淳淳教诲岁月如此无情何来妙手回春天妒英才只怨我辈无能长叹人生百十岁我恨人生六十载。” 汪国真出生于1956年,自1985年起开始在业余时间专注诗歌创作,并曾担任杂志专栏撰稿人,著有《热爱生命》、《走向远方》等作品,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红极一时。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当代诗人、书画家、作曲家。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2005年始,他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2005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 创作中心主任。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他的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
在2013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了汪国真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对于习主席会背下他的诗,汪国真表示非常激动,连连感叹“习主席能背下我的诗词,我觉得挺欣慰的。”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写下该著名诗句的汪国真的离世引发了70后、80后的集体缅怀,不少人表示汪国真的诗句“是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26日下午,记者先后采访汪国真生前的工作搭档、遗著的责编、朋友等数人,力求还原一个褪去文学光环的诗人。
而据中新网报道,诗人大卫是较早获知汪国真去世消息的人之一,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的时候反复说“不敢相信”:汪国真谦逊内敛,是个很有诗意的人,为人温文尔雅,长相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诗人大卫作为中国诗歌学会的副秘书长,与汪国真多有接触。大卫回忆道:“他是个非常好玩的人。我们同去牡丹江的时候,有人找他要签名,汪国真一看诗集都是盗版的,便调侃‘这我怎么能给签呢’,最后还是欣然签名了;同样也是在那里,有粉丝能够完整背出他的诗歌,作为一个诗人的骄傲莫过如此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汪国真是一个很能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大卫提到,当年与汪国真一起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汪国真曾好奇的问他如何使用微信,学会后兴致勃勃的说了一句“微信名我不能用真名,否则别人一搜索‘附近的人’就能找到我,那得有多少人加我啊!”
而在汪国真遗著《青春在路上》的责编刘志宏看来,汪国真已经不能仅仅算作一个诗人,用现在的话说叫“跨界”,十分多才多艺,《青春在路上》便收集了其经典的诗歌、散文,甚至还有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汪国真老师的诗歌以写爱情的居多,他本人也笑着跟我开玩笑,说不知道这些作品促成了多少对恋人。”回忆起当时的交流,刘志宏特别感慨,“汪老师守时守信,没有写稿拖延症。尽管拥有不小的名气,却没那么大的架子,偶尔跟我出去吃饭,还抢着结账。”
汪国真诗歌的盛行,是20世纪90年代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文化现象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出现并且一时风靡。接下来是“后朦胧诗”、“第三代诗”还有“第四代诗”。80年代末90年代初诗坛或者说在诗坛之外出了一个汪国真,他的诗让人读懂了,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但批评的声音却也非常尖刻。(编)
汪国真与傅天虹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