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代”:一种集合性的诗歌命名
一、为什么命名
2001年10月,《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出版,编者安琪为选本所收录的五十位诗人命名,称他们(包括安琪本人)是“中间代”。到了2004年,上下两册多达2550页、收有82位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的《中间代诗全集》(包括附录的两百多页的“中间代诗论”)的出版,继《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之后,又一次在读者面前强化了“中间代”的命名。
“中间代”命名的含义,按命名者安琪自己的解释,是“经过多次商谈探讨和征求意见之后,我们决定为这一代人命名‘中间代’。有三重意义在里面:一、积淀在两代人(即第三代和70后)中间;二、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三、诗人们从中间团结起来,实现诗人与诗人的天下大同。”①“礼孩和我做这本书是有野心的,我们希望藉着本书的编选与出版为沉潜在两代人阴影下的这一代人作证。谁都无法否认这一代人不是近十年来中国大陆诗坛最为优秀出众的中坚力量,他们介于第三代和70后之间,承上启下,兼具两代人的诗写优势和实验意志,在文本上和行动上为推动汉语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②“如果说,由黄礼孩和我共同主编的民刊《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的意义在于为中国诗界贡献出了一个概念“中间代”的话,那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中间代诗全集》则意图使这个概念吸纳更多优秀中间代人的进场。”③显然,这个由诗人自觉发起的命名活动,真正的意图在于彰显自己的存在,甚至也力图确认命名者自己作为发起人的身份。正如洪子诚先生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中的概括:“这一命名的意义可能是: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一代诗人对自身诗歌写作’做‘现身说法’与‘自我证明’,并以‘运动’的方式表达对新诗永无休止的‘运动’的厌倦,力图让一些未被卷入‘运动’而‘被屏蔽在人们视野之外’的优秀诗人的创造得以彰显。”⑤“证明自己在场”,告晓公众以期被注意被了解,是“中间代”命名的主要目的。
时至今日,“中间代”命名已过五载,尽管各家论者褒贬不一,但“中间代”概念及其所指称的诗人群落业已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文学事实。目前,关于“中间代”命名的争议,已不在于是否需要命名,而在于应该怎么命名更为合理有效。这在实际上,等于承认了一种诗歌写作的客观存在,即:确有一批出生在1960年代,并与已获得命名的“第三代诗人”和“70后诗人”有明显不同的诗歌创作群体,正以较为庞大的规模和自己独具个性的诗写事实,行走在当代诗歌史近20年的创作队伍中。
二、命名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诗歌格局中,继“朦胧诗”之后是“第三代诗”(新生代诗),接下来是“70后诗歌”。与新时期小说流派的命名不同,诗歌创作群落的命名似乎更为强调纵向的“代”际划分。这种状况,一方面是诗歌创作实际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难以对一种新的诗歌形态进行本体性命名的困窘使然。
事实上,新时期以后当代诗歌格局的划分单纯明了,远没有小说那样复杂。如果从诗歌史的角度按简单的代际划分,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前后(“归来的诗歌”),基本上是“颂歌”时期,此为“第一代诗歌”;《今天》诗歌浮出地表到“朦胧诗”被普遍接受,是“第二代诗歌”;1986年通过“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登场的“后朦胧”也即“新生代”,属于“第三代诗歌”。1989年后,诗歌开始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随着文学的边缘化,诗歌也成为边缘的边缘,它被公众关注的程度,已经跌入了1949年以来的最低点,成为最为“无用”的文学样式。“第三代诗人”中的大多数,或开公司经商、或写小说和散文,创作群体日渐凋敝。但即使处于这样委顿的创作环境,一批1960年代出生的、没有被“划代”因而也就没有机会在诗坛亮相的诗人们,依旧凭着对诗的热爱默默无闻地坚持诗歌的个人写作。1990年代中期以后,当“70后”开始在文化市场迅速走红时,这批“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末登上诗坛,并且成为九十年代至今中国诗界的中坚力量” 的“无名”诗人④也酝酿着出场了。他们以“中间代”这个迟来的命名,为这批拥有丰富的诗歌创作文本的“在野”(被无视与忽略)诗人,贴上了力图引起公众注意的标签。
然而,不论命名者的主观意图带有怎样的功利性,为这批业已显示相当创作实绩的诗人进行命名都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中间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在世纪之初已经形成规模效应,需要一种合理的集体命名。“中间代”诗人的阵容庞大,被《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和《中间代诗全集》选录的诗人已近百人,尚且不包括未选入的优秀诗人;“中间代”诗人的作品不断发表在各类刊物和网站上,数量与质量都不容忽视;虽然还没有产生众望所归的大诗人与名篇名作,但也出现了一批诗歌史难以忽略的诗歌作品。
其次,“中间代”诗歌真正促成并展现了当代诗歌史的多元发展格局。这批诗人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经历了70年代的“文革”、80年代的思想启蒙和9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对生活观念的全面改变)、广博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文学训练为依托,写出了在创作观念、审美意蕴、语言风格与形式等方面明显有别于“朦胧诗”、“第三代诗”的作品。就如我们在比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和《祖国》(尚仲敏)两首诗的异同时,再看《车过黄河》(伊沙)的感觉一样,“中间代”诗歌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因此,作为一代诗人诗歌写作的集体命名,“中间代”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文学史概念。毕竟,“中间代”指称的是时间跨度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事实。蓝棣之先生甚至把“中间代”作为一个诗歌流派来界定,并且认为这样才是“‘中间代’所能寻找到的进入诗歌史或文学史的唯一方式”。
三、命名的共性内涵
无庸讳言,“中间代”诗歌命名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命名之前,这批诗人大都秉承独立的个人写作,基本处于散兵游勇状态,还无法形成具有共通性的诗歌创作氛围,这就使得“中间代”诗歌缺少相同或相近的美学特征。他们没有共同的创作宣言或纲领,也难以概括出相似的诗学主张和鲜明的创作倾向,所以当我们面对“中间代”时,呈现出的是风格芜杂的创作集合。通常的命名,是为寻找和归纳某种共通性,是异中求同,但“中间代”的概念在客观上似乎更为“显异”。这也说明, “中间代”之下还存在着进一步细致划分的可能性。
因而,把“中间代”作为一个集合性命名来使用,可能更为符合事实本身。中间代诗人的创作,尽管处于文学边缘化、诗歌读者严重缺席的背景之下,但他们也有前辈诗人所不及的相对宽松的时代环境。他们受意识形态的干扰越来越少,也几乎不须听从“时代最强音”的召唤,这使得他们可以从容地进行充分个人化的诗学探索;网络的发达,诗歌博客、诗歌论坛、诗歌网站的大量出现,为诗人们的写作与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迅捷;出版业的市场化,也使民间诗刊的出版变得简易方便。这样的宽松便捷的创作环境,是“中间代”诗人创作与前几代诗人相比所具有的特别优势。
有论者曾以地质学上的“中生代”类比“中间代”诗人的创作,认为“中生代”适宜的气候和动植物的繁茂正如“中间代”诗歌的创作环境与诗写的繁荣。⑥这不失为一个恰切的比拟。也可以说,“中间代”诗歌显示的正是“中生代”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尽管“种属”间的差异是客观显明的,但作为一个时代的整体属性也清晰可辨。
对于集合体的“中间代”来说,整体的共同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显示了更为自觉的文学意识。
“中间代”诗人立足文本创作,专注写作自身,拒绝预设的任何一种诗歌标准。在创作中,他们有意识地对抗意识形态对生活理解方式的命定性,自觉淡化集团意识,少受或不受流派和各种主义的影响,强调个体感悟,注重写作技艺,完成了向个性化写作的转变。这个特点,决定了“中间代”诗人共性审美价值取向的贫弱。
(2)创造和凸显“世俗化”的个人风格。
“中间代”诗人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诗歌充当社会良心的代言人和立法者,而是“深入当代”,充分正视周遭的现实与自身的生存,真实地观察和思考社会人生,关注普通人琐屑的世俗生活,否定、消解传统的精英文化,坦诚地面对生命的渺小,突出公共背景下诗人个体声音的差异性,以十足个人化的语调表达纯粹的个体生存感受。因而,“中间代”的很多诗歌文本,无不是一曲曲平淡而真切的生活交响,以充分的个人化风格传达着人生的苍凉况味。
(3)高度自觉的语言意识。
语言意识的觉醒,是“中间代”诗人的显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对口语化、叙述性的追求上。“中间代”为表现对普通人庸常生活的个体感悟,常以口语化叙述介入生活细节,诗中没有隐喻,没有象征,也没有繁复的意象和典故。他们刻意回避朦胧诗以来典雅精致的语言包装,按照自己理解的诗歌观念,以个人写作技艺统摄下的口语叙述,描绘个体感悟中的世俗人生。也正因为如此,“中间代”诗歌在意蕴表现上,常常具有与现实生存两相映照的“及物”的真实效果,并具备一定的讽喻性。
总之,作为一种集合性命名的“中间代”,在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创作实践中,也已经或正在为当代中国诗歌史提供着第四代诗歌史实。也许无须太长的时间,“中间代”诗歌就会成为各类教科书和大众文化语汇中的关键词。但是我们无法预测,这对于今天的“中间代”诗人来说,是不是一件好事。
四、结语
假如我们承认“中间代”是一个集合性命名,那么接下来诗人、批评家和诗歌公众就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加强对“中间代”诗歌个案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对“中间代”集合概念下的具体诗歌创作群落,进行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定位命名。
第二,正视“中间代”诗歌对传统诗歌惯性审美模式的挑战。批评家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秉持的诗歌观念和诗歌批评标准,这是辨别和评判当下诗歌创作审美价值的逻辑起点。
第三,诗人(包括“中间代”)们应该在维护诗歌本体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自律,避免和杜绝“口语诗”变成“口水话”、“下半身诗歌”变为“下半身裸露”,保证诗歌成为照耀人类灵魂的永恒星光。
这是所有热爱诗歌的人们的期盼,也更应该是“中间代”诗人的希望。
注释:
① 安琪:《关于中间代的来龙去脉》,《听安集——安琪诗歌个人主页》,http://www.tinganji.com/news/manage/news/news_show.asp?id=985
② 安琪:《中间代:是时候了!》,《中间代诗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
③④ 安琪:《中间代诗全集·序言》,《中间代诗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
⑤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⑥荣光启:《“中生代“: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地质”》,《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