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的中生代
——两岸诗歌交流与勾通谈片
杨 矿
[提 要] 知识爆炸、信息膨胀在很大程度拉近空间、缩短时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屏障,阻碍了交流与勾通。其中,海峡两岸中生代诗歌就是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例子。
[关键词] 断裂 中生代 两岸诗歌 交流勾通
这是一个资讯高度发达、传媒日新月异的世界。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以一秒万里、瞬息万变的速度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庄,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使远的变近、近的变远,大的缩小、小的放大。也让诗歌有了更为广大的传播空间、更为繁多的传播形式。凭借新兴的媒介,我们可以瞬间了解到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事件。了解布什在做什么?普京在做什么?但我们也同时发现,我们可能也越来越多地不了解发生在我们隔壁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和周围的事情。不知道我们的邻居在做什么?我们的同事在做什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知识爆炸、信息膨胀在很大程度拉近空间、缩短时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屏障,阻碍了交流与勾通,其中海峡两岸中生代诗歌就是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例子。
曾几何时,并不发达的传媒和资讯让两岸的诗人和诗歌得到了十分有效的交流和勾通。通过传统的纸质媒体,通过诗歌朗诵会,通过电台、电视,大陆读者认识了解了海峡那边的余光中、洛夫,认识了解了台湾诗歌;海峡那边的读者也认识了解了大陆的艾青、臧克家,认识了解了大陆诗歌。而到如今,如果问到海峡两岸的诗歌现状或者诗人状况,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知之甚少。事实上,这一现象不仅仅表现在海峡两岸,即使是在中国大陆。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的交流与勾通也大不如以前那么频繁和密集,多数成为一种圈子纯学术的场面活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新的阻隔呢?我以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审美的多样化,造成了诗歌的边缘化。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对文学艺术的崇尚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思想传统和精神情结。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一部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史。但中国社会进入世纪交错、千年交汇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在经济方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形态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进程中,由于经济对人和社会巨大的推动作用,强烈地涤荡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的结构,给传统的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带来无法回避的挑战。随着人们的注意力纷纷从意识形态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进而形成了审美的多样化,让文学艺术从人们关注的中心位置走向了社会的边缘。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再是修身养性的狭义选择,崇文尚武、饱读诗书不再是安身立命的狭隘出路。崇商、崇术、崇艺、崇技,不仅同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且可能比崇文更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和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这种从关注精神到关注生存的变化让诗歌重新回归或找寻到了更加理性的轨道,从某种程度上讲,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更符合诗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归根结底,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应该也应当属于少数人的追求和事业,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个人兴趣的分化、诗歌政治属性的淡化。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卷,这一现象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带共性的问题。诗歌的个性化、个人化、小我化,必然加重和放大了自我意识,进而形成以每一个诗人自我为核心的由小到大的圈子,影响与外界的交流与勾通。
面对生活的压力和越来越多的欲望,诗人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生存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徜徉社会生活中。他们可能更加关注以自我,关注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和客观世界,但却不重视与这个群体中其它个体,特别是观念、意识不尽一致的个体的交流与勾通。这种现象在一个地区如此,在一个城市如此,在大陆如此,在海峡两岸也是如此。
二是科技的进步、传媒的发达,改变了传统交流与勾通的方式,让交流与勾通从定点向定向分化,从定量向定性分化。同时,新兴传媒的崛起,也让人们的兴趣爱好得到了进一步有效的细分,让读者、观众从单一媒介分化到多媒体上。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技术落后,传媒单一,人们总是习惯从有限的信息渠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资讯,譬如诗歌,总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人和作品。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传媒的发达,人们可以接触到无限大、无限多的信息资讯,这一转变让人们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于是,同类型的更多的诗人和诗作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从而使这种交流和勾通从定点向定向分化,从定量向定性分化。不再单纯停留在某一个点上、某一个人身上、某一首作品上。此外,越来越广泛的信息来源让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诗歌以外的兴趣,甚至包括诗人本身在内,都从时间和空间、数量和力量上分化了对诗歌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新兴媒体的崛起和出现,迎来了多媒体的时代,也分化人们对诗人和诗歌的关注。而所有的这一切,应该是从我们的中生代诗歌和中生代诗人开始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诗歌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诗人他不再是传统概念的诗人。海峡两岸诗歌在交流与勾通的通畅程度和认识程度上自然受到影响和妨碍,从而出现了从中生代开始产生的明显裂痕和断裂。
华文诗歌要繁荣、要振兴,离不开交流与勾通。只有这样,才能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在这当中,作为当代诗歌中间力量的中生代诗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海峡两岸诗歌界应该举办更多的活动,搭建更多的平台,促使两岸诗歌的交流和诗人的交往,共同推动华文诗歌的发展和复兴。(2007年3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