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炎皇贸易行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龙种自与常人殊……向 明
发布时间: 2007/3/17 11:32:18 被阅览数: 2083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龙种自与常人殊

一一   对台湾中生代诗人成长及简政珍作品透视

一、泛论

凡物种的成长茁壮及最后的圆满成形,必有其发展的轨迹可以追寻,莫不受其出世当时的时代背景,环境条件及其发育所需的滋养有关。至其将会塑成怎样的形状,先天的秉赋和后天的努力,也都是必备的条件。台湾诗人的处境一向与众不同,僻处海隅的孤立处境,隔不多时必会发生的殖民统治、从过去最早的明郑,至外来的西班牙、荷兰、日本入侵,都因动乱和外人统治,诗文学一直没有正规的重视和发展,因而交不出一页可以交待的台湾诗文学发展史。这种情况,一直要到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开始重视正统中华文化,诗文学才在几位来台的先驱诗人努力下得到正规的发展。更由于他们的呵护,培植,后继的台湾诗人才得以成长茁壮。我辈这些真正的第一代台湾成长的诗人均己进入暮年,我们坚苦卓绝,荜路蓝娄,所耕耘出来的这一块繁茂发光的诗恳地,现在己交接到了战后出生这一代的诗人手中,他们已朿装就位,以更盛于前行代诗人的漂亮成绩,传在台湾中国诗文学的香火。「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台湾中生代诗人殊异于人,有其养成的道理,下面将分节论述。

二、台湾中生代诗人成长的歴史过程

(一)战后台湾特殊的时代背景

19491969年是台湾中生代诗人的出生至成长的保育期。在此时机之前台湾有228事变,造成族群间极大的仇恨。在此之后是金门823炮战,两岸局势极度紧张,然后是美军协防台湾。其后是台湾退出联合国‧1979年元旦台美断交,美国势力全面撤离台湾。1979年十二月十日美丽岛事件爆发,再次引发党外人士的集体反政府街头运动,族群间的撕裂更加严重。在此期间成长的战后一代诗人,他们自小耳濡目染不断的政冶风暴,家国危亡,男生多半都上过成功岭,接受过严格的战斗教育,服过义务役。这种种的考验,虽未波及到他们自身的安危,但精神上的歴练和认知,无异于读过一本艰深的大书。而对一个有志于诗文学的人而言,更无异于诗材的十全大补,这是台湾中生代诗人成长过程中难得的营养。

(二)克难求生存的艰苦环境:

国民政府自1949年播迁台湾后,除了面临军事威胁和政治危机外,民生的艰困和物资的缺乏,亦是极待解决的问题。所幸初期尚有美援物资相助,而后政府励行土地改革,实施耕者有其田,成立化肥厂,肥料直接补给到农家,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了发展经济、货畅其流、开辟中横、南横公路、完成环岛铁路。为实现富国利民的政策,自19691979年间、实施十大建设计划,建立重工业与国防工业。同时开放党禁、报禁、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自六0年代后期起即设立加エ出口区,吸引美国,日本等劳カ密集工业进驻台湾,台湾工业甴此带动而经济起飞,外汇存底不断成长,至八0年代初,台湾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人民收入增多,政府鼓励储蓄存款,转而再投资经济开发,活钱活用,利上滚利,从此政府人民都富庶起来。从艰苦中走过来的青年人普遍都蒙受到这种经济起飞带来的富足安定,都能接受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中生代诗人普遍都有硕博士学位‧老生代诗人因战乱而缀学、而无法受到高等教育的遗憾、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得到弥补。

(三)新诗现代化的争议对诗发展的警觉与认知:

台湾新诗的现代化始于1956年元月十五日宣告创立的「现代派」,以「领导新诗的再革命,推行新诗的现代化」为职志,认为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强调知性,追求诗的纯粹性,并自承是有所扬弃并发扬光大地包含了自波持来尔以降一切新兴诗派之精神与要素的现代派的一群。现代派成立后,由于宣称乃「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成为大家指责的焦点。「蓝星诗社」置疑所谓现代主义的精神乃是反对传统,拥抱工业文明。在当时尚处半工半农的台湾社会,祇是一种幻想,诗不可能作超越社会生活的表现。同时,诗若全部为「横的移植」,自己将植根何处?其后,1959年六月及十一月又分别发生两次新诗论战,前一次乃苏雪林教授撰文认「新诗象征派始祖李金发的幽灵又渡海来台、传了无数子孙,仍然大行其道」,大肆攻击现代诗的发展。后一次则是方块作家言曦以四天连续刋登的「新诗闲话」,泛指台湾诗坛为「象征派」的家族,认为诗的「最低的层次是可读,最上一层是可歌」,据此尺度,而忧三五十年以后,中国将沦为没有诗的国家。这两次对现代诗的攻击出面与之对抗的反而却是当初现代派成立时发出置疑之声的「蓝星诗社」诸人,以他们真正认知的现代主义精神,提出论文严肃答辩。认为现代派的出现可以说是针对当时率性喊叫的政冶诗,浪漫情绪的抒情诗,以及形式僵化的豆腐干体而出现的一种反动,对当时闭塞的诗坛注入新的刺激。蓝星诸君子提出的置疑应该说是一种良性的制衡作用,避免因追求改革,而如脱缰的野马不知终止。而外在的攻击和讨伐也多少给大多数的诗人带来警惕和反省。然而现代之风终究不可抑止,进而走入偏锋,超现实主义及虚无思想跟着在自认为巳执掌现代主义大旗的主流诗刋上作大量实验,主知和晦涩将一般人带到畏惧现代诗的境地。终于诗坛反省和摆脱困境的声音开始出现,从七0年代初开始,主张「乡土诗」的「笠」诗刋和要求健康明朗的「葡萄园」诗刋,以及纯抒情的「秋水」诗刋相继成立,从此台湾诗坛进入多元并进的局面。在此由争议而转入反省而多元的二十年中,战后出生的诗人己相继冒出,由成长而茁壮,而慢慢走向诗坛核心。进入八0年代后的诗坛从此进入诗的锻接期,对上一代诗人的作为截断承袭,一心迎接新的信息,作崭新的实验。在没有余力争论的情形下,进入中年的老生代诗人,他们祇能修养生息,以求精进的打拼。但对尚在壮年期的中生代而言、他们在看尽过去诡谲多变的诗坛生态以后,从他们所受学术训练背景中、多己了然诗人必须具有自我的独立思考,从比不必依附任何派别,任何诗的组织,才能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四)台湾五、六年级诗人现行生态简介

19491969年间战后出生诗人,也就是台湾俗称的五、六年级诗人,根据张默所编「台湾现代诗编目」第九编诗人出生年表统计,自19491972年,即己有三百九十人之多。这些现今最多己五十八岁至四十岁左右的诗人,而今尚有作品发表者,顶多二十五人。而一直未曾中缀创作者仅十二人左右。他们是苏绍连(1949年生)、简政珍(1950年生)、白灵(1951年生)、渡也(1953年生)、钟顺文(1953年生)、陈黎(1955年生)、詹澈(1955年生)、向阳(1955年生)、路寒袖(1958年生)、孙维民(1959年生)、陈克华(1961年生)、方群(1966年生)。可以看出诗人的淘汰率非常高,然在台湾这么一个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多元竞争的压力下,写诗人的存活率有如此之高,实己足堪告慰。如以诗的品质言,这些至今仍on line的诗人,堪称个个有个性,个个有独特的诗风,个个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潇洒无畏的发挥。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有前人大师的影子,或跟随任何门派,都是自创品牌,突出在各种诗风之上。而且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完备,学知识系与时俱进,因此他们都能与E时代接轨,充份利用最新信息工具,兼在网络上创作、发表、交流及评论。E-MAIL通信、寄发稿件,己是最基本的对外交流手段。好多己建立个人网站或布洛格,像苏绍连、白灵、向阳所建立的「超文本网站」,各已为诗的新生与诗生命延续作出崭新的实验,他们各己引领一批刚出发的诗的爱好者在创造诗的新生命。这在世界诗坛己是罕见,尢其能以古典的中国图象文字作出的真正视觉动态的诗亦具独创性。其它诸诗人也都在各文学院所任教现代诗,他们都已著作等身,尤其论述建构的影响力更各有所长,多人己是被研究的对象。这些战后出生,在优遇状况下自由成长的诗人,他们的优势远非自艰苦环境下出身的前行代诗人所可比拟。

三、龙种自与常人殊谈简政珍作品特色

(一)  简政珍之出矣

诗圣杜甫在其一系列「乐府」诗中,有く哀王孙>一首,其中有两句常为人用来赞誉不凡者﹕「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这两句诗在大陆古典文学欣赏网站上,有人在留言板上吐糟称﹕「你主张的高贵血统论我不反对,但为何要贬抑我们平常人?」其实杜甫这两句诗,白话来讲是说一个出身于大格局有风度的家庭的人,其后人必定也会有不凡的气质,这是一种出之常理的观察。台湾中生代诗人在经过大环境中的各种春秋歴练,耳濡目染的精神调理以后,一个个的表现确实都有与人殊异的感觉,否则他们可能在英雄辈出的诗界武林中脱颖而出,而成为台湾当代诗坛的佼佼者。然而这种殊异,并非人人都会受到重视。如果一部作品人人都叫好,那就可能系流于俗气的结果。在台湾诗界老一辈的诗人叶维亷和中生代诗人简政珍都是非常与人不同,特立独行的诗人,但是他们的诗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曲高和寡的际遇。叶维亷于年前出版一本完成于20002006年间的作品集く雨的味道)‧这位被美国诗人Jerome Rothenberg称为「美国(庞德系列的)现代主义与中国诗艺传统的汇通者」的比较文学博士诗人的诗集,出版己近两月外界毫无任何反应。仅在某报的读书版出现了一则仅几行字的出版消息,真是情何以堪的冷漠。简政珍的诗也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文学界看到的,经常称道的都是他的诗美学,和他在学术界日趋重视的经歴。他们的诗未受到重视,根据大陆学者李德武在他的く创作断想>一文中有独特的推论,他说﹕「这个时代有太多优秀的诗人、多到让人辨认不出彼此的差别。为什么会让彼此之间的差别不甚明显了呢?我想,可能是好诗的可模仿性使然。一首好诗会让一些稍有一点语言天赋的人,一夜之间可以复制出另一篇「名作」。」他的结论是「卓然不群的天才诗人太少,独一无二的诗人太少」。最后他问诗人们「为什么不让自己写一点不可模仿的东西呢?」确实,这是一个最擅于模仿与复制的时代,模仿得最真切,得到的掌声最多。模仿的结果是看起来大家都很优秀,其实就都很平庸。也就怪不得那些特立独行的诗人被普遍的平庸所遮掩了。也就怪不得叶维亷和简政珍的诗会被冷落。更由于严肃的评论很难建立,多是一些近亲繁殖的人在一味推崇那些随便可以解读的所谓好诗,这些有个性的诗人便被有意的忽略了。

(二)从简政珍独特的诗美学去认识他的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中,充满着事物之间相互交织的「隐喻」,这些语言上的借用技巧,许多的行为及思考方式都浮现于这样含蓄的语言方式中,其背后存在着许多预设和期许,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受想行识。它不仅仅只是诗意与想象语言的修辞技巧,也是我们思考赖以理解的一方便之门。当我一触及简政珍这本新诗集的书名く当闹钟与梦约会>,便觉得有点诡异,非常与众不同,想不出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陌生感」非常高的题目‧我曾长期观察古今中外诗的题目,并曾写过一篇长文,将我所见过的诗题概分为十大类,但像く当闹钟与梦约会>这样的诗题是我所忽略的‧我记得俄阈十月革命时代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写过一首诗く穿裤子的云>,也曾让当时及后来的人难以理解,我曾将之归类为「题目祇是识别符号或暗示」一类。但当我推敲く当闹钟与梦约会>这样设题的真意,才发现这是一个「隐喻」巧妙的挪用,背后可以作多方面的引伸联想,内涵的丰富比那些封闭式的「不题」、「阙题」、「失题」、「无题」更有想头。像这样的诗题本意即具有矛盾‧对立、冲突‧甚至友好,和平,祈求的歧义存在。く当闹钟与梦约会>时既是动与静矛盾冲突的开始,也可能是交好,共存的结局。闹钟的响声可能有如当头棒喝,惊跑了一场噩梦,是一种解救的降临。如果惊醒的是黄梁好梦,则闹钟的吵声,便会是破坏的惊雷,徒使人厌恶痛恨。此闹钟一响动,既可能是赵五娘弹奏琵琶,幽怨的唤醒变心的良人﹔也可能是包青天的虎头铡,卡嚓一声威严得要恶人老命。简政珍以这样寓意丰富的题目来写诗,又将之作为书名‧可见他对这本诗集投注的寄意是多么沉重。简政珍阐释诗既要求「是」也「是」‧他也主张「似有似无的技巧」,更要「在熟悉中展现不熟悉」的创造。这种既看似矛盾,二元又并非对立,允阙执中的美学观点,惟修辞中「隐喻」似可达致,它其实是在使诗意含蓄不显,在平淡中透出深趣。他在这首诗中第三节的一长列排比句:

一只飞鹰在天边寻找归宿

一头耗牛在湖边顾影自怜

一列火车开进朦胧的战火

一张虎皮进占一个华丽的客厅

一个老钟在沾染血迹的五斗柜上滴答

其实是一连串时间邅递,生命自残,文明野性的隐喻,从平凡毫不夸张的视景中看出人的危机

(三)从简政珍凡的哲思去理解他的诗

诗的抒情与叙事是两大截然同的诗表现手法‧抒情诗是诗人内心情绪抒发的表现,需将诗人的自我同诗的激素融为一体,多半都是以精粹短促的意象语言来紧抓那神思的一刻。叙事诗是以叙述事件为主的诗,得沿着事件脉络发展编排,得有较长的篇幅来容纳整个故事结构‧要能做到形散而神凝,才不会落入散文变体的讥讽‧大陆诗坛在上世纪八0年代到九0年代之间,曾经以「零抒情」为要求,企图以叙事来代替抒情。有人把抒情等同于歌唱,或青春期的浪漫呓语。或把叙事当作写实主义的直白口语,作为揭露黑暗的工具,两者分明立判。抒情诗从来就是诗的主流。压抑抒情,欲以叙事来主导诗的一切表现,无异使诗落入知性的枯燥‧台湾在现代主义初发的时候,也曾强调知性,诗人一味不必要压抑自已抒情的本能,以至使诗变得冷漠如冰,缺少人间温暖,鉴实尚不远‧因之中生代诗人深知这是必须小心的窄路,乃有不偏于一方,最好让叙事和抒情不是只有对立面,抑且可以结合成和谐交融的独特技巧。简政珍的诗和他所信奉的释教有关,在我佛慈悲的观照下,他的诗都以关懐众生,安渡现实为主。从他「出入人生」、「现实的身影」「意象的姿容」、「有情众生」以及「所谓情诗」、「长诗的行脚」各分辑来看、无不是立足于当下,寄望于永恒,对周遭的琐屑,无谓的纷争,从来不走极端,有他独特的排解方式‧就以他一九九八年完成的长诗く失乐园>而言,这整个诗的旨趣是关乎台湾这演绎完的荒缪现实和无解的政冶魔咒的。应是一首叙事得血脉贲张,挥笔如机枪扫射般弹如雨下的闹剧诗。然而诗人接耐住火气,藏匿起愤怒,轻巧的从一桩后花园被拆毁的小事切入,然后以暗示、联想、象征的步步进逼、慢慢扩大辐射面的手法;从一个应为美丽和谐的安乐世界,揭露出其间的险恶矛盾、街突不安。它不是线性的直叙,而是有意铺展情绪的起伏不定,让人在已经不是乐园,而是废墟的残败中举步维艰的行走。这是一首以抒情的手法,在意象铺陈的技巧下,使得本来难免直白描写的叙事诗,呈现诗所应具的含而不露艺术品味,在叙事中不只有事的脉络和人物形象,同时也结合着诗人主观感受的抒情语言。有人说「诗实际上是人类生活与现实关系的平冲器」,简政珍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观感,对现实表达诗意的纠正,这是一个有宗教哲思的诗人的智能显现。这位「正港」的台湾中生代诗人忧虑的说:

成为诗人的充要条件是

看着海涛清洗文件时

能了解到

这是黑潮给岛国带来额外的温度

让他们酝酿另一次的

白色恐怖

我们要谅解到

右边的海洋已不太平

左边的海峡

总会沉淀一些飞行物或船只

让后世

有一些缺了脚的椅子

证明我们一度的

今生今世

这段诗写出的不是预言,或是远见、是随时在火山边沿的台湾可以爆发或失足的必然。他写出作为台湾诗人必有的认知,即当下的作为,必是后世缺脚椅子的今生今世。不要以为这只是在写诗,是诗人在危言耸听。佛家人从不打狂语

(四)从简政珍不企不求的理性态度欣赏他的诗

0年代的台湾不但是政冶经济的转型期,也是战后成长一代诗人无论那一方面己趋成熟,而跃跃欲试正式投身诗的各种活动的时侯‧最显着的是不再承袭前一世代怀抱强烈使命感的遗绪,纷纷自立门户,筹组诗刋。据林耀德在所着「台湾地区八0年代前叶现代诗风潮试论」中一份统计,自19801986年中旬,相继创刋的诗刋计有三十家。而在诗风气的接受与创新上,己开始为以后发展的图象文化和数字化铺路,首先是诗和AV的结合‧稍具留迹和记忆功能的「录像诗」开始提倡,主要目的乃在藉助视听科技的辅助,使得诗的文体走向清晰透明的知性层次,使传统的「巫术式语言」被减至最低。显然欲与前行代的现代袭完全断绝。继而「视觉诗」、「都市诗」、「科幻诗」亦相继有人实验,「后现代主义」亦开始萌芽,新一代诗人己显现出淋漓的元气。然而在这意兴风发的一代人中,我们找不到简政珍的名字;在那么多诗刋的各种活动中亦未有简政珍的踪影。显然他还没有走进这座热闹的舞台,他在沉潜的蓄势。不,他在美国德州大学念比较文学,他的视野己超越岛上的格局,他的文学修养既不随波逐流,也不保守顽固‧他对诗的寄望是「诗要能展现"陌生感",且能使人心灵跃动。不是情感的惯性反应,也不是惯性的意象重叠。」这一段话他既要求诗必具观照的新鲜感,令人感到有「陌生」的创意,同时不忘诗的基本要件在能感动人。同时应避免因惯性而流于重复,诗也不能被简化成理念,意象也不应是惯性的重复或叠加(以上均见简政珍所着「台湾现代诗美学」)。以此来读简政珍的诗,可以看出他是照着这个理念来经营他的作品的。我们且看他如何以く语言>这首诗审慎的约束并反求诸己:

囚禁在口齿之间的

是否有反刍的余香

总在吞吐之间

变成室内的沉默

由眼神做脚注

 

信纸的线条

难以规划文字跨大的步幅

字体歪斜的形状

遮掩真正的步履

唯恐拂晓的晨光

照穿涂改过的足迹

 人说,歧义是一种美德

我躲在岐义里

制造岐义

这是一首非常朴素,毫无任何夸饰的诗,语调淡漠到没有任何刺激,然而写出人在生存环境下的许多无奈感。首先必须察言观色「由眼神作注脚」实行语言自律;其次必须适应各种条条框框,下笔时作文字的收敛。最后一段所谓「岐义是一种美德」系一种反讽,是说必须以「模棱两可」「飘忽不定」的朦胧风格作掩饰,适应当下存在的虚伪和虚无。痖弦在其く从造园想到写诗>一文中论及从现代到后现代,他说「如问近五十年来的世界文学欠缺哪些内涵?我要说﹕崇高感。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诗比较少见神性的坚持,更多的时候是神性的放弃‧」做过英美比较文学研究的简政珍,他既未曾陷入过现代的泥淖,也无意淌后现代的混水,他在一个他自己建立的高度上写他自己的诗。他一直未曾放弃过神性的坚持,虽然这条路必定很孤独。其实凡选择「我宁为我」企不求的诗人命定会孤独一辈子。然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呵!

四、结语

最后可以这样说,台湾中生代诗人,相较于其它华文地区的诗人,无论在生存环境,所经遭遇,以及诗的歴练上,都比较特别也相对的幸运;无论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要求上都相当的自由和受到尊重,既无政策的必须遵从,也无意识形态的特殊考虑,更无市场竞争的压力。虽然仍免有些因外来潮流引起小小的风浪,但都是从诗本身的改革出发,没有高悬的指针需要达致,更无要形成典型的重责大任,所以台湾的诗几乎是单纯的诗的流向,诗人们都在作自我追求、这是形成台湾诗的独特繁荣局面的最大原因。也是台湾诗文学发展比较轻松自在的地方,它是世界华文诗坛自我成长的华彩品种。然而这种孤悬海岛为诗奋斗的特殊成果,并末能真正溶入大中国诗的版图,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论坛或诗史的篇章上,台湾的诗和诗人仍在"附录"或"补遗"的另类,顶多列在海外地区的一页,似乎仍是以夷狄之邦的身份对待。也许这次「两岸中生代诗学国际高层论坛」是一个以平等待我台湾诗人的开始。

 


上两条同类新闻:
  • 落实人间的意象美学……简政珍
  • “流水的历史是云的责任”……沈 奇 简政珍

  •  
    儒商风采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