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象的花朵装扮意境的春天
——略谈《路羽自选集》的诗艺特征
温阜敏 陈旖旖
人们常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来形容个体审美的差异性。人生活在世上,就像植物存在于地球上,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进行着光合作用,吐故纳新个体的独特性带来审美的多元性,人们对事物好坏的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那么,一首诗歌的优劣没有标准?我的回答是:有。我的标准是,好的诗歌在阅读后能带给我新的东西:可能是新颖的认识,或者是美丽的体验;也许是强烈的震撼,能令人产生新的困惑而引发思考,能让人启发憧憬而引发新的期待。总之,能让人读后可以咀嚼反刍若有所思的诗歌应该就是佳作了。
香港中生代实力女诗人路羽的诗集《路羽自选集——叶色如梦》(银河出版社2007版)就给予我许多新的感悟和思考。诗集收有诗人的100多首短诗及4篇评论文章,以“濠江篇、香江篇、评论篇”三部分组成。路羽,本名傅小华,福建泉州人,七八年定居香港,著有散文合集《飞花六出》、诗集《红翅膀的嘴唇》、《蓝色午夜》、《路羽诗选》;散文集《路羽随笔》、《路羽散文选》等,其中《路羽诗选》诗集,曾获首届龙文化金奖二等奖。路羽的诗如评家所言,“以生活气息浓厚、情趣淡雅见长,一些放情山水的诗尤具特色,善于对动景和静景作巧妙搭配,于迷离恍惚之中使读者领悟如幻如真的大自然妙趣”。在她的诗中,她惯用细腻淡雅的文字抒写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因此诗歌呈现出明显的自然真挚、雅趣悠宁的风格。
路羽认为:“诗歌创作中用独特的个性的描绘手法,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只有充分的个性化,作品才能丰富多彩,才能显现诗人的艺术风格,形成独具性的语言方式,包括叙述手段,结构空间等。以唯美主义,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原则为创作,追求诗歌意象中的现实成份与诗人情感中的主观成分的有机统一。”(见本诗集里《两位香港中生代女诗人的乡愁诗》。)《路羽自选集》集中体现了她在这些方面的创意的实践追求,在这本诗集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是描绘山水、四季等自然景致的诗歌,诗人充分展现了女性诗意的清新、细腻、缠绵、精致。她善于借助日常的景物而营造意味深长的意象,从中弹拨出心灵感应的颤音。
在这部副题为“叶色如梦”的诗集里,“叶”的意象出现颇为频繁,有“绿叶”、“叶脉”、“叶子”、“落叶”、“颤抖的叶”、“枫叶”、“一叶”等,寄寓了许多诗人绿意葱葱而芬芳内蕴的情怀。又如《独秀峰》,“早晨/你长长的睫毛/引一朵流浪的云/朦胧地/托上蓝天”,拟人化的辞格将独秀峰的丽姿勾勒得婀娜娇娆。《春望》中写到:“南来的紫燕/以春的温馨/拂响门铃/孵化 迷人的相思”,燕子本是诗人歌颂春天常用的意象,重复使用时只有不落俗套才能显出新意,而路羽在此用“拂”、“孵化”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诗的传说》一连用了十八句排比,用十八个意象来形容“诗”。这方面的诗还有《我渡着一串诗意》、《荷语》、《思念》、《望乡》、《早春》等篇,均想象清丽,趣味盎然。
诗歌最忌一味堆砌浮华的意象,真情实感最重要,也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我们对诗歌创作的理解是:诗歌应该离形式远一点,离生活近一点;离物欲远一点,离精神近一点。因此,诗歌意象的典型选择就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中国成功的现代诗歌多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意象的构成,是感觉与知觉的审美结合,不仅反映了事物个性、特性和属性,而且把有关材料有机融合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如《窗口》诗中的物象有“夜色”、“流星”、“风帆”、“鲤城”等,这些物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如果把它们放在诗人构造的图景中,我们便会发现短短的八句诗中,蕴涵着一个诗人遐思的境界。想象一下吧:暮色在窗外,城市在窗外,夜色弥漫的星空,远离家乡的女儿怀念起母亲的笑容,在这样的意境下,就给读者的心灵蒙上一层朦胧之美,一种亲情之美。物象原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但进入诗人的构思,成为审美意象的因素,它就染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物象先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筛选,以符合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再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浸淫,以体现诗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理想。路羽的诗歌意象同样呈现出如此的创作特点,在这位女诗人的笔下,客观世界的事物经由她的想象和象征处理,被赋予了一种个性化的挚情和灵气。如诗集中很多诗歌都抒发了路羽的思乡眷恋之情,《漂泊》中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只航行的船,这只船“摇晃着乡愁”,漂泊的船“相遇在/故乡的岸边”;《乡音》中“海港”、“风蓬”、“波涛”等意象,表明“我”生存的身份与状态——在外漂的,而将岸上的歌声想象成“摇篮里的铃声”,一个游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便在诗中形象地展现出来。物象的选择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对物象简单的重现。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独特创造。路羽的诗中尽管“落俗套”地选用了常见的“港湾”、“乡音”、“月亮”等物质,但诗人却独具匠心地将这些物象进行了巧妙的组合和化用,有的还运用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因此带来一种新的艺术再创造,所展现给读者的艺术世界也别具一格,读后也不会有雷同乏新之感。从这一点来说,这是路羽的诗歌创作技法的成熟所致。
意境是诗人的主体情意和客体物象有机交融而臻的艺术境界。剖析意境,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诗人的审美心理,这正是诗歌灵魂的折射。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体的情思,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诗人独特的观察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独特的思考与表达,构成意境的“这一个”。如《萌》中写到,“溶雪之时/枯叶化为春泥/宣布一个时代/骄傲的诞生/在阳光和雨露的拥抱/鹅黄色的新绿/拉开序幕”,春之萌态在诗人的笔下尽显蓬勃生机,春日喜雨在鹅黄新绿的色彩渲染下更显温润细腻,拟人化的写法细笔勾勒春天景致的特征,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也跃然纸上,诗作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和谐雅致意境。意境又是意象的递进、提高和综合的结果。《秋夜》中,诗人选用了“夜空”、“云朵”、“月亮”等意象层层递进,一层比一层增添几分惜秋感伤意味,“黑暗重重/重重的叹息/泪在孤凄中”,从中,读者能清晰感受到诗人所营造的萧瑟凄楚的秋夜意境。可以说,诗人用异彩纷呈的意象构筑了她意味深长的意境。
路羽有自觉的性别写作意识及其风格追求,她在诗集里的文章说到:“从女性诗歌的表达来看,心理体验和生命状态的诗歌中,都在表现强调女性平等观念,独立观念和参与观念的真正觉醒,而且在建立自我的价值,不仅表现区别于男性诗家的审美态度,而且还显示出前者所无法表达的心理深度,不论在描写爱情诗、抒情诗、哲理诗、或是乡愁诗,女性创造了独特的文体和语言体系,女性诗人意识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两位香港中生代女诗人的乡愁诗》)路羽的诗在表现观念、表达体验时,惯用拟人比喻的写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呼吸和性格,她总是能为情思找到一条巧妙形象的通道,而不让读者有诸如做作僵硬或刻意拔高的感觉。死亡的意象,贯穿在路羽诗歌的生命追思中。人自出生便面临着无始无终的生与死的对话。这一点从诗集中一些诗歌的题目便可窥探,如《秋祭》、《伤逝》、《清明节》等,在这些诗中路羽多用枯叶、暮色、落花、灵魂等意象作对死亡的思考,在表达了她对离世的亲人、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的同时,诗人在思考中观照生命,从而在诗意的观照中超越死亡意识。还如“风/在黑色中泅游/冲动/欲望”(《欲望》,“日子铺成了/茂密的树丛/也许正在梦中/走进了/青烟新月/惊飞凤舞的江南”(《黄昏》),“早晨/你长长的睫毛/引一朵流浪的云/朦胧地/托上蓝天”(《独秀峰》)等的诗行中,在《扉页》、《思念》、《清明节》、《望乡》等篇什里,路羽以女性细腻的视野、经验和话语,作委婉的心灵倾诉,传达生命的体验,体认情感的价值,确实呈现出与男性诗人迥然不同的别样风光。
好的诗歌意象要能“计白当黑”,意在言外,意在境外。就像国画的留白,靠空白处的余韵袅袅,能让读者发挥想象。这样诗歌才是上等的艺术创作。路羽深谙此艺,她认为:“军民写诗,读诗,论诗,均要从自然中体会,从自然出发,一首好的诗,让读者去联想,等到豁然之后,自会得到精神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满足,当灵感如闪光灯刹那间,她如佛家的‘悟’相似,是你窥悉诗的奥秘与诗的灵魂。”(见本诗集里《从港澳台诗人的乡愁诗看他们的民族情结》)她的诗形式上多为短诗,多用短句,有的句子常见一两个字。如作为代表作的《秋萤》是九句二十九个字、《秋烟》是八句三十个字,还有如《垂钓》、《瞳孔》、《欲望》、《吻》、《秋夜》、《秋烟》、《逝》等篇,字数虽少却言简意赅,意境悠远,着实体现了路羽精细凝练的诗风。这些富有技巧和艺术性的留白,让隐藏的诗集在诗行的空隙处弥漫起来,读者的阅读因此行走意象暗示的引领下,回味无穷。
读路羽的诗,感受到对大自然美好的享受愉悦与对生命沉重易逝的悲伤感怀,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常莫名地纠结于心,读者在感受诗作别具匠心的想象为那些精彩诗意大声叫好的同时,又不免为诗作中感伤郁结的心绪黯然叹息。因此捧读时每每有新的感悟,新的思考,新的收获,我想,这就是好诗的最佳表现。顺带说说,浅见以为,路羽的诗视野主要停留在自我感情抒发的圈子里,略显狭窄。愿路羽能从女姓的视角和心路出发,再创作一些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百姓民生的丰厚作品,让诗歌象体现对现实社会生活更深入的观察与感悟,这该是我们进一步阅读的期待了。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