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诗痴也是石痴的傅天虹
——中华瑰宝天然雨花石
·主编 路羽

雨花石,是中国四大观赏石之中的佼佼者,玉质天章,鬼斧神工,方寸晶体之间尽现大千世界方方面面,备受历代名人,诸如柳宗元、苏东坡、郝经、米万钟、曹雪芹、孔尚任,乃至近代郭沫若、梅兰芳、徐悲鸿、周恩来的推崇。到了现代,寻觅收藏雨花石的队伍已形成大军,遍布海内外,中央文化部应势在十年前已拍成专题片《雨花石》,以十种语言发行于全世界。雨花石,已被世人誉为石中皇后,堪称中华一绝。

傅天虹博士,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出版家和收藏家,出生于雨花石的命名故乡南京城,由外公外婆扶养成人,外公杨乐民喜爱雨花石,时为南京文物商店经理,是古玩鉴赏家,傅天虹受其薰陶,也爱雨花石。他早年曾任雨花台区政府文化干部数年,就在雨花台广场旁办公,稍有空闲,便溜去咫尺之外诸多石头摊流连,日积月累,藏石竟也逾千,其中不乏国宝级的文物石。
傅天虹先生为长城影视《中国收藏家》纪录片频道中的总顾问,其中亦有其雨花石的专访,详情请点击下列链接进入视频:
纪录片频道《中国收藏家》(第73集)“雨花石”
http://www.letv.com/ptv/vplay/1413636.html
纪录片频道《中国收藏家》(第74集)“雨花石”
http://www.letv.com/ptv/vplay/1413672.html


雨花石以其美妙绝仑浑然天成、千变万化的线条和绚丽斑澜的色彩,展示出独具魅力,为什么藏石者如此迷恋雨花石?因为雨花石中的珍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你对美感的需求。有的美在象形,有的美在朦胧,有的美在韵味,有的美在意境,有的美在晶莹,有的美在纹理,其中各有各的美妙……。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主要在于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已故著名作家艾煊先生在《石趣》一文中说:“雨花石,是无言的世界,也是无声的天籁,凝视、注视它如细读抽象派的画,如听朦胧的诗”。雨花石被越来越多国际收藏家所重视和青睐。藏石家贝芝泉先生在《雨花石珍品赏析》,书中专门谈到雨花石,他认为雨花石妙在天然,要鉴别它需要收藏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以提高对雨花石意象美、朦胧美和艺术美的鉴别力。
雨花石文化的发展史与我国的赏石史、玉石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雨花石倍受皇室的赏识,雨花石既有宝石的特质(如蛋白、玛瑙、水晶、玉髓),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春秋末年,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尚书·禹贡》记载:“扬州贡瑶琨”。瑶琨者,似玉的美石,玛瑙也。而扬州的辖区真州(今仪征市)盛产玛瑙,是雨花石的主产地之一。今天的月塘乡砂矿,仍多产玛瑙,质地尤其润泽细腻,为社会所共认。六合、仪征两地砂矿众多。故此,春秋战国时便将此地之“瑶琨”贡至宫延,成为达官显贵皇室嫔妃装饰点缀之物品,令雨花石收藏者爱不释手。

大浴女 婵娟·橘颂 西游记人物谱
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南朝年代有个叫云光的高僧在石子岗(今雨花台)设坛讲经说法,感动上苍,化为雨花,落地后便幻成了五彩缤纷的雨花石,后人将讲经处便称之为雨花台。还有不少散见于史料中的诗文称:雨花石为女娲补天的遗石。“天也物也,物有不足,故昔女娲氏炼五色之石,以补其阙”。(战国《列子》)雨花石色彩缤纷,是否就是补天的遗石呢?这都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景。神话的传说也就一直这样地流传……
天虹到南京,先是与诗人们欢聚一堂谈诗、谈石,好几位诗人朋友对雨花石特别有研究,同时也拜会了收藏家池澄老师,池澄老师把他自己珍藏的雨花石,拿给我们欣赏并一一作了介绍,一隻鸟形的石头,在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的神奇。老师提出了收藏家追求的“艳色、复色、稀色、内透色、冷色、鬼色”等七种色彩。在老师的教导之下我对雨花石开始有些认识。第二天我们也拜访了收藏家刘水老师,介绍刘水老师认为雨花石质地细者如江南彩竹。粗者如京韵云鼓,各有所妙,他在《雨花石观赏》书中论述审美的角度-强调-意境美·朦胧美·把梦、影、幻、气作为审美特征,为“物我两通、物我两忘、物我统一。”我们参观了他的展馆里的各种雨花石,在活石中的水晶、玛瑙、蛋白浸入水中忽闪灵动梦幻之感觉,正是雨花石的朦胧之美。

南海观音 李时珍采药图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火焰山
一枚图案非常形象的南海观音雨花石。观音从海上走来,步履飘逸,头上的光照给人们产生无穷的力量,它的形状是楕园形,半个手掌大,是极其珍贵的一块石头,而且还是玛瑙质地,任何人看了都赞不绝口感动不已。另外一块白毛灵猿雨花石也是很奇特,它是一个圆形,质地也是玛瑙。它的自然形象和逼真叫人称杰,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在收藏雨花石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藏意於象”一个“藏”字,使意境富於想象,喻意深远,古曰:“景愈藏,境愈大,景愈露,境愈小”,就象诗人写诗,诗的深层结构,亦即是诗的内意寄托:藏、隐、暗、喻、给人一种朦胧之感,正如苏东坡论文所说:“妙在笔墨之外”,定是对艺术的内质美隐藏的强调,也是诗与石的共同之处。
雨花石一旦吸引了我们的视觉,就引发我们联想,唤起心灵深处的美好回忆,令情感激动,而爱不释手。雨花石吸引人,感动人,赏石者通过感知石上图案,得到美的享受。而联想和感受深浅是由赏石者的文化素质所影响。雨花石收藏者发现石中的意境、意象给人一种朦胧感,这种朦胧感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因而受到雨花石收藏家们的高度重视。

红楼梦·黛玉葬花 红楼梦·宝玉出走 红楼梦·大观园春色

红楼梦·巧姐游春 红楼梦·书僮 红楼梦·李纨
天虹雨花石藏馆的《红楼梦》系列。就象一部《石头记》,今人争相说雨花。众所周知,《石头记》(即《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一落胎,嘴里便含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称作“通灵宝玉”的宝石,从质、色、形、纹,《石头记》曰:此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与史料对雨花石的描述如出一辙。作者曹雪芹自幼在南京生活,至十三岁才离开,此后一直爱石咏石画石。祖辈也极为好石。曹家三代四人在南京居住 长达六十年之外,曹雪芹在作品中塑造出一块“通灵宝玉”来。此玉的背景描写与古诗文对雨花石的描述极为相似。刘赓尧《雨花石》诗曰:“曾听生公来说法,娲皇补天是何年”,《石头记》诗曰:“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明·华成漮《咏灵岩石子》曰:“君不见女娲补天几千秋,犹有遗石存山丘”,《石头记》诗曰:“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事非”,可谓遥相呼应。这块青埂峯下的石头经过多年修炼之后,有了灵性,在“太虚幻境”的赤霞宫做了神瑛侍者,又在三生石畔与绛珠仙草结了缘,生出了“还淚”之说,最后这块“通灵宝玉”就出现在大观园裡。
红楼梦·史湘云醉卧芍药丛 红楼梦·探春 红楼梦·尤二姐蒙冤

红楼梦·宝玉黛玉初逢时 梅 雀 孔 雀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