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炎皇贸易行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通灵宝玉”的原型……池澄
发布时间: 2008/10/18 9:33:34 被阅览数: 2019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通灵宝玉”的原型是南京雨花石

——十证“通灵”似“雨花”

池 澄

享誉世界的名著《红楼梦》,中的点睛之物“通灵宝玉”,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浮想联翩,欲探其内涵,常觉深奥莫测。曹雪芹笔下的这“通灵宝玉”的原型,笔者研究认为,其实就是早在5000年前就为南京“北阴阳营人”开始赏玩的盛产于南京的世界最早的观赏石——雨花石。

可以从十个方面印证“通灵宝玉”的原型就是南京雨花石。

一、家世之证。一位作家笔下所描绘的事物,往往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所写的当不出他的眼中物、心中事。早在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代,脂砚斋就作过这样的断言:“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①显然,此中的“自云所历”,当包含其金陵之“所历”。红学家严中也认为:南京古称石头城,《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写的就是发生在南京的事。他在《石头城与石头记》一文中提及,乾隆时人周春在《阅红楼楚随笔》中云:“开卷云说此《石头记》一书者,盖金陵城吴名石头城,两字双关。”又提及民国初年王梦阮、沈瓶庵在《红楼梦索隐提要》中云:“其称‘石头’者,大抵为证石头城之事。”②曹雪芹生于1715年,为曹颙之遗腹子。后随从叔父曹頫生活在南京,直至13岁才因曹家被抄家而离开。13年的青少年时光,幼学如切,南京的风土人情,山川市貌,给曹雪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其中的风土人情,山川市貌,给曹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盛产于南京的雨花石。同时,他倘佯于雨花、桃叶间,近水楼台,也很自然地接触到了宋、元、明及清初以来兴盛起来的雨花石文化,这在《红楼梦》一书描写“通灵宝玉”的文词中均隐约可见。“秦淮风月忆繁华”,晶莹璀灿的雨花石,当也包含在曹公心目中忆念的“繁华”之一。

二、曹家藏石之证。曹雪芹青少年时期在南京生活了十三年,他见过、赏玩过盛产于南京的雨花石,这当然是人们的意料中事。问题是官达“江宁织造”的曹家在南京生活期间,有没有收藏过雨花?回答是肯定的。笔者新近阅读到曹雪芹祖父曹寅写的一首七律,题为《江阁晓起对金山》,诗曰:

淮海维扬衽席间,卧游终日似家山。

破窗风影千帆尽,欹案茶香六梦删。

绝好夕阳明硉矹,无边新涨听潺湲。

从谁绚写惊人句,聚石盘盂亦改颜。③

曹寅写诗写到难觅绚丽的佳句时,想从赏石中去寻求灵感,可见他对玩石这一雅事之钟情。“聚石盘盂”之石,当然是体积较小而又必须“挹水注之灿然”的雨花石。四川三峡亦产近似南京雨花石的卵形石子,曹寅游三峡有《小游仙》诗一首,诗云:

剪纸为驴叶作舟,倒倾三峡作奇游。

旁人不信呼颠子,囊底余粮尽石头。

从这首诗可见曹寅对石子的痴迷。不难想象曹家不仅藏有较多的雨花石等可供观赏的奇石作厅堂摆设、案头清供,曹寅还是一位颇有赏石雅兴的藏石家。曹雪蜇幼年生活在南京,知事时距曹寅去世只约八九年的时间,其时,曹家家业尚未衰败,曹寅的雨花石珍藏应是仍在金陵曹府与扬州曹府的,应说,这正是曹雪芹青少时期耳濡目染之物。

 


上两条同类新闻:
  • 用意象的花朵装扮意境的春天……温阜敏 陈旖旖
  • 桐 葉 之 夢……顏 烈

  •  
    儒商风采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