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炎皇贸易行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抒情是一种饱含水分的植物……莫文征
发布时间: 2008/10/18 9:37:53 被阅览数: 1857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抒情是一种饱含水分的植物

——读《路羽自选集》

莫文征

路羽其人其诗略有所闻,但直到最近才较多地阅读到其作品。这一本诗,看来是作者多年创作选萃。这些诗虽有些费解,但可感受到一种弥漫于全书的关于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气息。在诗艺上又追求精致、简约、纯美的境界。读这样的作品,是一种艺术的欣赏,不能不受到其气韵的启示和感染。

纵观路诗,绝少直抒胸臆和实写情感之篇,更多是意象营造的展示。我所以很喜欢《深秋》这首诗,就因为它以精当的意象,展示了对母亲思念之情。诗一开头就把自然作拟人化描写:“您带走了十月的深秋/令追随您的落叶/无家可归”。失去亲人的失落感表露无遗,也告诉读者,这不是写自然景象,而是借自然抒发内心情絮。因为母亲是家的象征,母亲去了,孩子们就失去了家,自然也就没有了丰硕的秋天;中段是儿女与母亲亲密相聚的回忆,正好诠释首段情感的来源;在刚刚点明思母之情之后,末段即以“母亲啊  你在那个世界/我在这个世界”结束,如此短的形容,如此短的回想,又如此短的逝去,真有些使人促不及防,更显悲怆、无奈,引人无尽的想象。使人想起余光中的《乡愁》来。同样写母亲的还有《刺桐树》,刺桐为泉州市树,把它比母亲极具象征意义,诗以回忆儿时在雨夜中得到母亲的抚慰感受,来衬托远离家乡后的孤独感,诗以“在新城改造的颓垣中/渐渐地变得衰老”结束,虽讲的是刺桐树,实则是指母亲。值得一提的是,在表现深夜孤寂感时,特别提到“猫头鹰的表情”,这是饶有兴味的一笔,使人产生一种轻微的恐惧,大大渲染了孤独感。可以说,作者写母亲的回忆与思念,几乎都是点滴式,片断式的,但寥寥数语,细小瞬间,却令人难忘:见到萤火虫则想是母亲“为我点燃的一盏小灯”(《思念》);“雨季的天空掠过一片阳光/那是母亲给我们温暖的笑容”(《清明节》)。这都是因思母而产生的意象,正如里尔克所说:是“把思想还原为知觉。”

其实,表现思母之情,仅仅是怀乡诗的一部分,以怀乡为题材的诗还有许多。《远望》中“将麻木的怨情/斟得满满/再一饮而尽”;《海上》中“心/在动荡中奔驰/依稀听到故乡的风/正由远方来/破译相思”;《渴望》中“连港湾的迷濛/也是一种渴望”;至于《乡情》中“乡音依稀/总是由远而近/酒也发醇/情也发酵/灌醉了一个海”的段落把乡情表现得入木三分;我特别要提的是《望乡》一诗,诗人不再以简单的睹物生情来表现,而是以“少女的睫毛”、“森木中的乡音”、还有远方的梦,简而言之以眼睛、声音和梦三种思念和联想的远素为维系,并不直接表现忧思和伤痛,只是指出这三种元素“流浪在/古老的传说中/沿着月圆月缺的/过程”,在不断地展现,无可奈何地伴随你的人生。这样描写,看来并不具象,却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作者大段的创作时间中,乡愁、乡恋、乡思已成了她主要的笔墨,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笔墨,使作者差不多成了位“怀乡诗人”,难怪诗人在诗序中说:“诗是故乡的小燕翅膀剪不断的乡愁”。她把诗的功能作如此的概括,可见乡愁在她心中的重要。应该说,作者在这一主题上,有着太多的生活体验,她小小年纪就离开内地迁往香港定居。1978年的香港尚未回归,充满了异国情调,四处是陌生人群,一个在内地小城生活惯了的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如此多的环境变异,人世沧桑,无邪的童心难免留下烙印,有的甚至是伤痕。为此,我们不难理解诗人在写了许多乡愁诗之外,同时写下不少充盈着城市孤寂感和漂泊感的诗篇。因为这些感触与乡愁是一种情感的两个侧面,为了节省篇幅,就不再一一例举了。古人说:“乡土不同,河朔隆寒。”(《晋书·乐志下》)当然,香港不是河朔,客观上也不会有寒,但心理之寒是难免的;汉朝有个张翰,在西北任职,一年秋风起,因思念江南家乡的莼菜而罢官回乡。中国人的传统,对故乡、乡土、乡亲就是念念不忘的,这其实是人之常情。我认为是一种十分美好的感情。路羽用她的诗又给了我们一个左证。

也许会说,思乡之情,谁能没有?但可贵的是将这些感情诗化,用富于表现力又纯美的诗句把它表现出来,以其特有的感染力牵动读者的心魄。这其中,最难的是意象的营造,不用直抒胸臆的铺陈,而是用恰切、短暂、新美的意象去展现,让读者不仅从思想而且从鲜活灵动的意象去感受那一份深情。营造意象,这是诗创作的核心命题,其过程,可能是如艾青说的“愉快的邂逅”;也可能如加·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的需冲破主题力图设置的“重重障碍”。总之,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见过有的作者,他们轻易将形象描绘出来,但自己也说不清其含义,那是失败。但,如何才能用形象变成意象,使其含有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意蕴,这是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这当中难免带有复合性,但应让人一看便知其含义,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不能说诗人每创作一个意象都是成功的,但成功的作品其意象必然是成功的。意象的成功感人便是路诗的一特点;而且,这些意象虽拒绝直抒胸臆,情感也较为内敛,却仍然使人直接地感受到她那一份浓烈的乡情。这跟一般现代主义诗作是不同的,现代派反对抒情,追求知性的发现,这当然只是一种主张。实际上诗是离不开情的,即便是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写了许多饱含情愫的作品,而且,受读者欢迎的也常常这样的抒情作品。这是一种逆反,或曰二律背叛。路羽诗的另一特点是女性诗笔所特有的温婉、细腻、可感性强 ,所立诗题是普通人所关切之常题,所抒之情为普通人之常情,所做之意象也是常见之象,绝无怪异、奇崛色彩;更无丈二金刚让人摸不着头脑之文字。诗的语言也多平和、谦恭之词,而绝无高言大语、故弄玄虚之句。读她的诗,你会觉着可触的温情,这便是一种美。虽通过意象,却仍然是一种抒情。

艾青说:“抒情是一种饱含水分的植物。但如今有人爱矿物,厌恶了抒情,甚至会说出‘只有矿物才是物质’,这话是天真的。”天真和真实,虽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还是少些主张多些好作品吧。

 

200875日于方庄

 


上两条同类新闻:
  • “通灵宝玉”的原型……池澄
  • 用意象的花朵装扮意境的春天……温阜敏 陈旖旖

  •  
    儒商风采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