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炎皇贸易行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乡愁:女儿的窗口……朱寿桐
发布时间: 2011/7/18 10:28:03 被阅览数: 1292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乡愁:女儿的窗口
                                              朱寿桐

     路羽的流浪情怀则表现出不同的情态。与傅天虹的激烈、淘空了的郁积的诗情相比,路羽的诗情是温婉的女儿心,有时浓郁有时清淡。她在她的乡愁诗里表达着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诗人曾写过《两位香港中生代女诗人的乡愁诗》,是一篇评价当代香港另外两位体现出深深乡愁的诗人,她说:“就像我在香港时,每当街上卖着石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故乡后院的石榴树,每年母亲就会在那个时候写信叫我回家,这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温馨的季节,在我的生命中,久久不能忘怀。”1978年诗人赴港,开始了她的漂泊岁月。近年,路羽回首了她如何关注乡愁诗,并较深入地研究了台港澳诗人的乡愁诗,诗人在另一篇论乡愁的文章《从港澳台诗人的乡愁诗看他们的民族情结》中说:“乡愁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诱发、开拓了诗人的思维,它有着潜在的一种宝贵作用,隐秘的灵感,意识的灵感,会通过它得到了开启。”诗人从福建到香港到澳门,先是被同出生于福建的余光中的乡愁的深层意蕴深深地打动,继而是洛夫、犁青、傅天虹、张诗剑、高戈等一系列移民诗人的心路历程使她浓郁于中,她把这些诗人的乡愁分别命名为感悟式、悲情式、友情式、文化式、乡土式、爱情式的民族情结。
    如是,我们可以把路羽的乡愁诗称为“亲情式的民族情结”,她的乡愁诗与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等诗有异构同趣之妙,都以一个漂泊在外的女儿的身份向梦中的母亲诉说:

           草丛深得难禁
        恕我把一颗颗的星星
        跌碎了  一半取光
        发现另一半
        竟都是遥远的乡音

                ——《竹影》

冰心折纸船,而路羽踩星取光,都是充满孩童天真的童心所为,她们正是保存着孩子似的梦离开母亲,因而她们的诗才烙上了深深的童年印记。冰心在《繁星》中有诗:“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而路羽而说:

           一叶轻舟
        慢地驶过童年的梦乡
        你依然还在
        忧伤的眼神还在
        充满了无限的伤感
        是一种声音牵住了我的思念
        深夜里  窗扉外
        有一只萤火虫
        我知道是你
        为我点燃的一盏小灯

               ——《思念》

     童年、母亲、梦成了路羽与冰心乡愁诗的内核,三个词可以互相置换而不损诗意或诗境。由这三者所构成的路羽的乡愁诗,体现了一种绵远的牵挂和回不去、实现不了的忧伤。“女儿的窗口/怀念起/浪花的鲤城/那是母亲遗下的笑容”(《窗口》),女儿的窗口永远憧憬着母亲的笑容,它是那么真切,似乎唾手可得,但永远也无法追寻得到,人已走远,那童年的呼唤便也瞬间清晰而又逐渐走远。容颜的消失,使人陷入到深深的忧思中,这时,乡音便恍惚升起,“铃声/从森林中传来/熟悉如隐隐/乡音”(《望乡》),“乡音依稀/总是由远而近”(《乡情》),但任女儿如何追赶,岁月都无法返回,“母亲的呼唤/已在千里之外”(《刺桐树》),在一次月缺月圆中,童年与母亲与梦的交替降临,使女儿的窗口青苔苍翠,泪迹斑斑。
     在漫长的离乡后,诗人再次从香港移民到澳门,从一个繁华的都市到另一个城市,诗人经历的第二次移民使她悄悄地脱离了童年的梦,转而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移民。新近在澳门所作的《跨海大桥》便体现了诗人这种转折。

           桥
        以独特的语言
        和我对话
        仿若一双美丽的
        有着七彩背脊的虹
        缓缓驰过
        印合着我孩提忆念中
        深情的呼唤
        灵魂中蓦然生出一对翅膀
        是你
        跨海大桥的雄姿
        连接起边缘
        将梦境和现实的两岸牵合
        驾驭住
        嘶鸣的涛声
        从此
        渡轮不再喘息
        不必再哼古老的
        那首发了霉的歌
        月色徐徐落下
        桥灯蜿蜒
        燃起一海的辉煌
        诠释
        龙的子孙
        是怎样将心血倾注成
        屹立不灭的执着

    诗人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体现出努力融入当地文化的姿态,尽管移民以跨越边界的经验成为这种处境自接的介入者和被介入者,身受双重文化的挤压,但诗人更愿意做一些积极的努力,正如诗人自己所言她不仅“以诗为家,并且以超现实的时空意识,来表现积极真实的生命体验,同时重建心灵的家园,表达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路羽《从港澳台诗人的乡悉诗看他们的民族情结》)。

                                                       ———选自《澳门新移民文学与文化散论》

 


上两条同类新闻:
  • 用流浪的诗行诉说不朽……朱寿桐
  • 后社会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晓平

  •  
    儒商风采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