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蝶
周梦蝶,1921年2月10日生于河南淅川。原就学于开封师范宛西乡村师范,1947年在武昌参加青年军,后随军队赴台。自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成为“蓝星诗社”一员,至1959年诗集《孤独国》的出版﹐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他的生命全献给了诗,诗和他的生命已分不开,而这颗未蒙尘的珍珠,也实至名归地获得第一届国家文艺奖。
诗坛苦行僧一生豁达
周梦蝶,名周起述,笔名起自庄周梦蝶,表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周梦蝶出生之前,父亲撒手西去,由母亲把他和两个姐姐含辛茹苦养大。他读私塾很用功,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但因家贫和战乱而辍学。17岁时,由母亲包办结了婚,生有二男一女。童年失怙的生活,使他养成了较为内向的个性,也影响了他后来几十年的生活。1948年他抛妇别雏,只身一人随国民党军来到台湾,开始了孤独一人的生活。
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周梦蝶每天一早坐第一班车到武昌街摆摊。那间“四个榻榻米大、四百二十一本书”、每天只要净赚三十元就可支撑的书摊,是台北的一道“文化风景”。周遭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他如老僧入定,照样写他的书法不受任何影响。摆摊卖书期间,周梦蝶晚上在庙里听经,常参加南怀瑾的佛学讲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他的诗作中充满禅意与来自宗教的灵性的原因。周梦蝶后因胃疾收摊,此后居于新店五峰山下,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世间繁华如《法华经》中的化城,他纵然小憩,却终是为了那条以文字铺就的苦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