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就文学来说,文学是把语言转化成为文字的艺术,这种转化讲究艺术,而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形式,精粹性是诗歌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傅天虹认为,诗歌应该是语言最精粹的艺术表达。
诗歌前辈给汉语诗歌创作做了很好的示范,五四以前,汉语诗歌创作是以古代汉语为规范,称为汉语旧诗;五四以后,汉语创作以新诗为主。傅天虹说,目前,诗歌的创作并不是分行那么简单,汉语新诗是承接汉语旧诗、一脉相承的。“但是新诗是新的,具有当代性,它受到现代汉语的规范,又是开放性的,不排斥任何外来的文化碰撞,采用了大量实验性的艺术手法。”现在诗歌一定要新,新才具备当代性。
傅天虹提出了诗歌要具备“汉语性”的说法。什么是诗歌“汉语性”?傅天虹说,“汉语性”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文化性。过去讲“打倒孔家店”,否定传统,但傅天虹认为诗歌要具备文化传承,古典诗词是来源,很多文化、艺术、哲学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带有文化性,这是诗歌基因。其次是诗学性,诗歌博大精深,是有哲学基础的,并不是轻易就拈来的,像带有诗性的禅诗、偈语都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具有深奥的诗学。最后是艺术性,写出来的诗歌如果没有语言的魅力,没有吸引读者的文字韵味,那么诗歌就不是诗歌。
傅天虹总结说,要成其为诗,必须具备精粹性、当代性和汉语性。通俗点说,诗歌是凝练的、新颖的、有魅力的文字。至于分行,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形式,把诗歌看成分行是狭隘的观点。
好诗=创作欲望+沉淀感悟+心灵共鸣
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这也许是所有诗歌作者萦绕在心的一个疑惑。而7岁就写诗的傅天虹认为,要写出一首好诗,首先是内心想写,迫切需要表达。盘点流传下来的诗作,无不都是创作欲望使然。所谓“辗转反侧”,才能成就优秀的诗作。内心没有挣扎,没有表达欲望,写出来的诗便是不痛不痒的“温吞水”。
“当内心充满着创作的欲望,或者具备写作的冲动,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打动自己,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傅天虹认为,写作不能去迎合别人,创作诗歌更是如此,诗歌是内心的抒情,丧失了内心的“真善美”就不可能写出好的诗歌。
其次,有了创作的欲望,还要有心灵的沉淀和感悟。傅天虹以自己创作的诗歌《
武侯祠前》为例分析。在一般人的认知中,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军师,贡献智慧指导战争,烽火狼烟之中的他应该是战士一般的容颜。然而,傅天虹在成都武侯祠看到的诸葛亮却是“不武”的,“堂上端坐/一脸/天赐的安详”。
只有心灵得到沉淀,才能从塑像之中得到感悟:“悟透真谛/以一座祠堂的容颜/自渡/也在渡人”。傅天虹说,这首诗下笔很快,但参悟其中的境界花了半年时间。当然,傅天虹这首诗在诗歌的特性上也具备了其所说的精粹性、当代性和汉语性,全诗三节十五行,干净、精炼;有新的汉语表达;“自渡/也在渡人”,如禅诗、偈语一般耐人寻味,具备语言的艺术魅力。
完成了前面的两个步骤,最后便是读者的心灵共鸣。傅天虹认为,内心驱使作者去创作,创作的过程中用心去感悟,写出来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读者的共鸣。这样,才算写出了一首好诗。
本报记者 陈吉楚 实习生 庄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