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 ·今天是                   
炎皇贸易行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热点新闻 □
 

两岸四地著名诗人汇聚未名湖畔 为中国新诗把脉
发布时间: 2006/12/2 9:40:47 被阅览数: 2092 次 来源: 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十月十四日上午九点,空气中还弥漫着中秋节的意味。余光中、洛夫、罗门、傅天虹、邵燕祥、屠岸、牛汉、郑敏、林莽、西川等著名诗人和谢冕、孙玉石、洪子诚、赵敏俐、吴思敬、蓝棣之、杨匡汉等著名诗歌评论家,共一百多人聚集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中心,召开新世纪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两岸四地和海外华人诗歌界的代表人物如此多人共同参与的会议近年来十分罕见。谢冕教授戏称为“家庭式的聚会”。

  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诗评论界的标志性人物谢冕教授主持了此次会议。

  谢教授开篇阐明此次研讨会的意义。他表示,自1907年梁启超先生首倡诗界革命以来,中国新诗已走过近百年征程,而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文化变革之先锋,曾有如胡适、陈独秀等先辈为推动新诗发展不懈努力,但中国新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新中国成立后,两岸之间、两岸四地之间,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而导致政治上的对立,阻隔了文化交流,互相之间极为缺乏了解。这一现象在近年来虽已有所改善,但交流仍有待近一步加强。

  孙玉石教授在发言中高度评价台港澳和海外华人对华语诗歌的卓越贡献,认为他们书写了新诗历史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页”。他承认,大陆学者对于台湾等地的现代诗歌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反过来,大陆以外的学者对大陆诗歌的研究也十分有限。他呼吁改变这种“单方言说”的隔膜状态。

  谢冕教授还表明这次会议的另外一大主题,就是要为中国当代诗坛面临的种种问题,寻找出路。谢教授认为,中国诗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些青年诗人为求“创新”刻意偏离大众读者的现象,加之物质大潮的冲击,已使得新诗处于日益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如何在新世纪推动新诗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首先作为嘉宾发言的老诗人、原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屠岸先生谈到新诗创作的问题时认为,诗歌的边缘化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诗歌是不可灭的”,中国诗歌在世界诗歌格局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包括“台港澳”诗人在内的中国新诗一定能够对世界诗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告诫青年诗人:“创新”无可厚非,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诗歌的使命就是要醇化人的灵魂,颠覆一切是没有出路的。他称赞这次研讨会是近年来中国新诗界的一大“盛典”。

  台湾诗人洛夫则以“天涯美学”命名自己对诗歌的理性概括。他认为诗人作为“抱着梦幻飞翔的宇宙的游客”,只有从流转不息的祖国文化中,汲取营养,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时代性又有特殊情趣的民族性的好诗。余光中先生表达同样的意思说“老摇篮摇出新的生命来”。会议接近尾声时,来自香港文艺家协会的王一桃会长热情洋溢地朗诵了自己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所作的悼诗。他通过诗歌表明:像鲁迅先生这样具有崇高思想境界和非凡人格力量的人,才能写出真正照耀人们心灵的优秀文学作品。

  根据此次日程安排,10月14日和15日两天,与会代表还将在友谊宾馆举行系列研讨活动。此次会议将于10月16日晚正式结束。

 

 


上两条同类新闻:
  • 中国龙虎山诗会暨首届龙文化金奖在江西龙虎山举行

  •  
    儒商风采 2007年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