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欢章
傅天虹是香港一位十分勤奋的诗人,他那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获得了海峡两岸诗界广泛的好评。他在创作生涯中,尤其致力于短诗的创作,体积不大,内涵却颇为宏深,犹如晶莹纯净的珍珠。闪灿着熠熠的光彩。我向来有一个看法,诗是最精炼的艺术,而短诗特别能显示诗歌这一文体的本性和特长,古往今来傅诵不绝的名篇多为短诗,决非偶然。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时间有限,短诗尤为适合诗歌爱好者的审美需要。如何处理好形式简短和内容丰富的矛盾,这是摆在当前短诗创作面前的一人重要艺术课题。我觉得,傅天虹的短诗创作,在这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傅天虹的短诗大多是写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社会生活的。面对香港这个斑谰驳杂的国际化大都市,面对它那像万花筒一样的纷纭万状的生活,难能可贵的是傅天虹作为一个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从未被那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能够清醒而又敏锐地抓住形形色色的生活中的内在矛盾给以典型化的表现,使他的诗篇在反映香港社会生活方面达到鞭辟入里的深刻程度。诗人纵目「野望」:「乡音失血变成苍白」,「遍地都是/遗落的牧歌」,广袤的原野皆被「私家的车/私家的屋/私家的田园/私家的路」所割裂,而「篱墙上每一根尖利的铁簇/是势和利的宣言」;诗人放眼「夜香港」:到处是「人欲横流/物欲横流」,「连天上斜挂的月/也闪烁着/一枚银币的/眼神」。这里概括的是自然和非自然化的矛盾,而写自然的「异化」,正是表现出社会和人的「异化」:社会财富向少数私有者集中,人心被金钱所吞噬。傅天虹的诗的笔触,有不少涉及到人的命运。「西洋菜女」和「舞女之女」写的是沦落风尘的女子,这两首诗都是把她们的生活命运概括为对比强烈的结构:前者凸出的是西洋菜女年轻时和年老时的生活反差,后者凸出的是两代舞女悲剧的不可抗拒的重复。从这里生活矛盾的集中展示里,我们深深感到诗人对挣扎于生活底层的妇女命运的同情和叹息。傅天虹有些诗作,在理性的光照下,表现生活带有主观评介的色彩。他有时采取由浅入深的结构方式,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譬如年宵「花市」一诗,先反复渲染花市那奇花异卉争妍斗艳的景象,然后笔锋一转点破实质「香港的年宵花市/是七月七的巧云/编织/幻景」。有时他又运用夹叙来议的艺术方式,来表现对社会生活的深切感觉。像「天火」这首诗,揭露了暴发户放火烧自己以骗取巨额保险金的丑恶现象,全诗的知性色彩颇浓,但它的「议论」是形象化的议论,有的带有象征色彩,如「一座豪节全裸/黑心暴露无遗」,这既是写「」,也是写「人」,形神兼备;有的「议论」则表现为富有意味的细节描写:「邻居们心有余悸/围观者窃窃私语/有怒有骂有叹息/也有人看得入了迷」,通过对「天火」的各种心理反应,表现了香港社会的复杂性和诗人忧愤的深广。傅天虹还有一类时,运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一种「反常」的心理。「魔方」就是这样。它的构思建立在两个相互关连的「反常」的格局上:一个是电视荧屏的反常—— 一会儿镜头上出现「来自明朝」的杀手挟持现代少女,一会儿「古装人又驾起私家车」「辗过极现代化的夜市」;另一个是作者心里的「反常」—— 「关掉电视」,黑暗中反而更为明亮。有难看出,诗里的「反常」描写,恰是表现了诗人极为政党的真知灼见:对香港那个怪诞畸形社会的清醒认识和理所当然的愤慨。另有一首「少女石膏像」,也是从一个「荒诞」的视角,捕捉到香港某一种「反常」的生活。诗人竟然听到少女石膏像的哀怨倾诉:「你是在说/成了一座石膏像以后/你才享有了它宁」。你看,人在失去生命之后,才能享有安宁,这是多么沉痛的控诉!聪明的诗人把这一尊静态的塑像推向读者,让我们去寻味那没有说出的千言万语。傅天虹又有了不少诗,与前述诸类伤口不同,它们同有拘泥于某种生活具象,而是从广泛观察生活中提炼出某一种感悟,然后根据这种感悟对生活进行解构和重构,藉以表现某种涵盖深广的人生底蕴。「红尘」这首诗由三节构成:首节托出一个飘流在海的弧舟的意象,继而展示半浮半沉的孤舟在女人街汇聚的意象,最后推出一个无主的春色也插上稻草押入集市拍卖的意象。这三个意象联缀在一起,看似不合理其实是合理的:都是表现了人在生活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悲哀。这种飘浮不定的感受,正是提示了许多普通人挣扎在香港这个红尘大海中的某种深层次的普遍心理。
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抒情。抒情抒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着诗歌艺术感染力的强弱,因此抒情方式是诗的构思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歌来说,固然也要讲究抒情方式,但它的抒情空间较大,弹性较强,所以回旋余地也较多;而对于短诗创作来说,它要特别注意浓缩的凝炼,因而也就尤其要讲究别出心裁,刻意追求抒情方式的多样化。傅天虹的短诗创作,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艺术经验。他有些诗作,抒情是和叙事融和在一块的。取材于诗人自身生活经历的「慈云山木屋歌」,写了他「向慈云山/借一袭坡地/枕月而眠」,居于木屋,空间窄小却「挤走了空白」,环境低矮却「容不下世俗」,因而他酣然沐浴野风,诗思泉涌,灵感不绝,时常从「这小小的巢中/便恬恬地飞出一群诗雀」。很显然,在此诗中,叙事是「肉」,抒情是「骨」,叙事性细节的内蕴密度构成整体结构的思想高度,诗人成功地通过狭窄的物质空间展示出高远的精神空间。如果说像「慈云山木屋歌」这类诗是抒写了一种单向型的感情,那么他另一类融合抒情和叙事于一体的诗作则是表现了一种重复合型的情绪。「木棉之恋」写木棉「动心于/百花无奈的凋落」,让自己走进风景,「用花瓣撑开空间」,使「这座小小的海岛/顿时生动起来了」,这里写出了木棉的美丽,但这又是一种寂寞的美丽。另一首「高大的红山茶」,写红山茶「借助太阳」使嫩叶闪出美丽的色彩,「以蓝天为谱」,拥有快乐的音符,因而「充满自信的红山茶/醉倒在/自己的影子里」。这是赞美吗?是赞美;是感叹吗?也是感叹,感叹于美丽的寂寞。这两首诗都具备双重结构,一方面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充实和热烈,别一方面又暗示外部世界的空虚和冷落。诗一定要用形象思维,抒情要尽量避免亦裸裸的「直说」,否则易于沦入概念化的境地。傅天虹短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一个高明之处,便是能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象,善于通过富于生活实感的形象表达某种复杂的感情或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微妙的感情活动。香港是一个生存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人际关系常常处于极其紧张的状态,怎样把人们这种剑拔弩张的心理现实表达出来呢?他在「梦猪」中通过一个令人惊愕的梦境,通过梦见一支「全身发威哗哗作响」要「把整棵木瓜树啃倒」的箭猪形象,具休而微地抒发了「处处设防的都市/箭猪成了特产」的内心感受。另有一支「童谣」,作者展示了自己内心演算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和杜甫对坐」,「在鸟声中读山影」,「读三峡的猿鸣」,「读雨中的江南」,最后「一个猛子/钻进唐诗里/碰碎了牛背上驮着的/一支童谣」。诗人通过这一系列充满传统意昧的形象,实际上是巧妙地抒发了他那与生俱来的、浸润整个灵魂的中华文化情结。傅天虹的短诗,在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意象来抒情。在这类诗中,直抒而不直露,主观溶解于客观,感情结晶为内蕴丰厚的意象。他通过意象来抒情,一般采取两种艺术方式。一种是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个完整的意象贯串全篇,在意象逐步展开的过程中,深入抒写某种内心感受。例如「船」,先写船的离岸以后的「愁水无限」,继而写它置身于不平衡的世界,「每一种形状/都是挣扎」,然后写船在风暴中,犹如「一颗沉重的泪/激不起回声」。这首诗通过颠簸沉浮于狂涛怒浪中的船的完整意象,较为充分地抒写了挣扎起伏于茫茫人海里的痛苦与悲哀。另一种是从生活里提炼出一个意念,围绕它选择和组成系列的意象群,以反复渲染某种情怀。例如「沉默」这首爱情诗,由四个并列的意象构成,但不论是拾起「你」撕下的日历装钉成册,或是属于情人的泪水,不论是两朵花就形成风景,或是「我」是守候的白杨,都属于同一类型的意象,即都是体现对爱情执著的意象,因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种忠贞不渝的爱恋之情。抒情方式的多样化,使傅天虹得以自由抒写自己那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而且这种花围锦簇的感情表现具备互不重复的诗意。
语言是诗歌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诗的精炼要求语言的精炼,对于短诗创作尤其如此。可以说,没出息出色的语言就不可能成就出色的短诗。傅天虹在短诗创作中,是很注重语言的锤炼的。他运用比喻、象征、通感、对比、夸张、反讽等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炼就了一种既形象化又抽象化的诗歌语言,也就是形象鲜明而底蕴深广的诗歌语言。有时是以实写虚,例如:「小岛进入晚景/在一杯黑色的咖啡里/晃动」(写香港),「大墙下的榕树头/无名小花夜夜开放/一曲曲民俗小调/打湿了星光」(写街头艺人),这一类诗歌语言,虚实变幻,富于诱发力,能给读者提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空间,使人咀嚼再三,品评生活的真味。有时是以形写神,例如:「有朔风/就有示威的腊梅花」,「浪在澎湃/我仍是不息的海洋」,这一类诗歌语言,神形交融,富于哲理性,能够刻进读者的心里,令人回味无穷。傅天虹这种经过精心打磨的、熔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诗歌语言,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傅天虹的艺术实践,对中国的短诗创作出了新的贡献。短诗创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的律绝等短诗,名篇佳作犹如群星丽天,现代的短诗,也出现许多烩灸入口的艺术精品。但我国古代的短诗,大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自「五四」以来,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短诗逐渐介入城市生活的领域,但总的说来也不够发达。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如何使短诗更好地表现城市丰富复杂的生态和心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仍然是摆在当今诗歌界面前的一个及需继续探索的艺术课题。傅天虹这些以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香港生活为背景的艺术实践,应该说给中国短诗创作提供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新鲜经验。如何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都市万象中把握其生活本质,如何既具有现代的神韵而又不失民族优秀传统的血脉,如何在反映现代都市生活和现代人精神世界中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的创作方法有机地融和起来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国,在短诗创作的诸多方面,傅天虹的艺术经验都值得进一步总结。目前我所看到的傅天虹的短诗,大多创作于香港回归以前,如今香港已回到祖国的怀抱,他面临的是一个新的更广阔的天地,我期待他以更充沛的热情,更勤奋的精神,更自由的心态,运用他丰富的艺术经验,把他的短诗创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九九八年秋写于上海
傅天虹其人其诗
刘登翰
傅天虹(一九四七----),本名杨来顺,祖籍江苏南京。襁褓中父母去台,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因避讳政治牵连,改随外婆姓杨,但仍无法躲开无处不在的政治歧视。少年时虽已表现出写作才能,却不能获得正常教育。文革期间流落青岛,贫病中为一善良老木匠收留授艺,过着漂泊生活。文革结束后返回南京,考入江苏师院中文系,开始写诗,以抒写个人身世感遇的「酸果」获「雨花」文学奖。一九八三年移居香港,仍然逆境横生,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孜孜于精神的追求。在刻苦的工读生活中获香港广大学院文学士学位,并倾注全力写诗和诗歌组织活动,发起创办「当代诗坛」和「当代诗学会」,并出版了「火花集」(一九八五)、「酸果集」(一九八五)、「傅天虹诗选」(一九八六)、「花的寂寞」(一九八八)、「香港情诗」(一九八九)、「夜香港」(一九九○)、「流入沙漠的河」(一九九○)、「星岛小诗」(一九九一)、「新作百首」(一九九一)、「天虹山水」(一九九三)等诗集多部。
人生逆旅的坎坷经历,和不屈于命运的自强精神,构成了傅天虹诗歌情感和理性的焦点。他在「火浴」中曾以「腊梅花」自喻:
我仍未成型
但坚信会有一季潇洒
有逆风
就有示威的腊梅花
这也使得傅天虹的大部分伤口成为他抗逆命运的个性生命体验的记录和精神映照。如洛夫所说:「他的诗都是他人生历险而来的酸苦」,「不仅是他在逆流中奋勇上游的记录,同时也是一个苦难时代的见证。一个受伤民族的见证。」
早年即与傅天虹熟悉的诗评家启迪昌以「知人论世」的态度概括他数十年的创作历程:「先则以酸楚的倾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待「花的寂寞」续集,天虹显然已从一已生活的体验中,升华为更见广阔的人世间众生百态的体认和感受辩知。」大致可以把傅天虹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酸果集」、「火花集」为代表,大抵以抒写个人个对坎坷命运的感遇、忧愤和抗逆为内容,风格也更多是激情的直抒或与现实相对应的比喻和象征。「酸果」是他作为一个时代「弃儿」 叹:
童年的我
是一棵扭曲的大树上
结出来的一枚酸果
人,不亲近我
鸟,不亲近我
风雨把我戏弄
霜冻把我折磨……
这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时代灾难的见证,在把个人命运与时代不幸结合起来的反思中,既有不屈的自豪,也有忧愤的责问:
我也是一颗星
我满十八岁了
我有权利打听
可是红日刺痛了我的眼睛
为什么要卖弄它的庞大
难道太阳就不是一颗星星……(「问天」)
他以对自己生命的体验,介入到时代的合唱中。
后一时期的作品,则把这种自尊、自强的人格精神和力量,化为对移居香港之后新的生存环境的体验和观照。他热情地关注这个物俗横流的缤纷世界,体认那悲凉酸辣的百昧人生,依然从个我出发,把个我既作为抒情的对象。他写自己蛰居的慈云山的木屋:「几片木板和铁皮的拼凑」,然而就在这「腾起的旋律是蚊/跳动的音符是鼠」的「窄小空间」中:
而我酣然
时有一夜燥动
黎明这小小巢中
便闹闹地飞出了一群诗雀
物质生活虽然困顿,精神世界却崇尚高贵。所抒的虽是个人之情,一已之志,却有着社会的普遍性。以这样的精神来观照、品评周围的人生,周围的人生便都纳入他的情感世界。他特别喜用一些卑微的意象,如小草、落叶、浮尘、残雪……但所有卑微意象都呈示出生命的强劲和伟大。从来自社会的底层的体验出发,所关切的亦是底层社会的命运坎坷和不平呼声,他写「夜香港」,「珠光宝气」中:
连天上斜挂的月
也闪烁
一枚银币的
眼神
写「磨方」般的香港,变幻着凶杀、色情和腐败的诗空颠倒。「老乞妇」伸出的手,「西洋菜女」流空的泪,「舞女之女」重蹈母亲悲剧的结局……诗人的一面是写实的,入世的,闪烁着爱憎怨怒的批判的锋芒。但它又不同于早期创作的那种激情的直接喷发和忧愤的尽情倾诉,而是寻求在含咀人生百味之后以意象的呈示寓寄更多哲理的意蕴。他形容香港的夜景:「在一杯黑色的咖啡里/晃动」(「小岛夜事」),以一只离岸的「船」,象征在「愁水无限」里漂泊的人生:
每一种形状
都是挣扎置身不平衡的世界
风暴中一颗沉重的冲激不起回声
语言的精警、意象的蕴藉,留出了巨大的空间给读者思考。艺术风格的这种发展、变化,如台湾诗人向明所说的:「他的诗声音沉着了,情感深化了,他把控诉改作了反思,激情沉淀成反讽,……他已懂得把平面的辞藻修饰,提升为意象的主体呈现,使诗突显出一种不单是目览,且可神注重的纵深境界。」
(摘录于港版「香港文学史」) |